古稀老人的“文化长征”
从风华正茂的小伙到鬓发染霜的古稀老人,从师范刚毕业的青年教师到闻名遐迩的“县情活字典”,现年78岁的黎川县文联退休干部武一平的“文化长征”路已走过几十个春秋……在此期间,武老先后两次被评为全省史志工作先进工作者,一次被评为全省群众文化先进工作者。武老常说作为党员,牢记着入党时的誓言:“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只要我“身”尚未“终”,则“斗”就必须“奋”,古人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为何不能“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呢。
热心育桃李
作为教师出身的武一平,在小学里,他全部学科都教过,在中学里,语文、英语、音乐、美术也都教过,而且他总是担任教研组长。武老对汉语拼音尤其擅长,能用拼音写信、写备课笔记,甚至听报告用拼音做记录,他曾将毛主席的《实践论》《矛盾论》写成拼音文字。此外,武老还利用寒假和平时晚上时间在家开办美术书法培训班,传授美术书法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巧,为青少年报考艺术院校或从事美术类工作打下基础。因为多年在小学、中学任教,又有绘画等方面的特长和教学经验,武老先后被县教师进修学校和老年大学聘为美术教师。武老还曾与一位长期在深圳从事商品油画绘制的画师合作组建了“黎艺学院”,专门教授油画技艺,不少学员后来专门以画油画为业,有的还成了油画高手。
退休后,武老又被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组建的“关爱报告团”吸收为成员,与其他几位老同志一起,经常下到全县各乡镇,给中小学生们作报告,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家人劝武老这么大年纪就别再奔波劳累了。武老说,师范出身的人,对教育这行本来就有浓厚感情,现在老了仍有机会重上讲台,发挥余热,心里有说不出的痛快。
专心弄文艺
黎川社会各界习惯称他为“文化界知名人士”,比较了解他的人会夸他为“黎川第一支笔”,这都是因为武老知识渊博,各种文化技能娴熟,特别是涉及面广,经历丰富。在文学方面,武老创作了大量的旧体诗(古风、绝句、律诗)、词、新诗、散文诗,还写过歌词、话剧、地方戏、相声、小品、对口词、群口词、民间传说、革命故事等,并分别在报刊上发表或文艺汇演中演出,还创作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楹联、碑记等。在书法方面,武老能写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能在纸上或墙上写多种体的美术字,他曾将整本《唐宋词选》《中国古代散文名篇》写成篆字。武老在表演方面也有一定的才能和经历,他演讲常常不用稿,多次在党校讲课只写提纲就能讲上几个钟头,曾经在县工会举办的全县职工演讲比赛中获第一名并赴市里参赛。武老参加过全市革命故事演讲团,表演自己创作的故事,并在各县演出。
武老购买订阅了多种美术书法类的书籍、报刊,坚持每天挤出几个小时将书报里的书画作品细心临摹下来,并将这数以千计的临摹作品,分类归置,便于自我阅览温习。退休以后,武老多次担任县里大型展览的总策划、组织和设计制作,并经常在县里组织的演唱、朗诵、演讲、书法、美术竞赛中出任评委,为全县文艺事业的发展不懈地作着自己的努力。
潜心修史志
年过古稀,武老仍为家乡的文化事业发展而不断奋斗,他为《抚州地区民间文学集成·黎川县卷》搜集撰写了20多篇民间故事和大量歌谣、谚语等,并担任全书(20余万字)的编辑、校阅、统稿工作,还挤时间为县政协主编的《黎川文史资料》写了多篇史料稿。由县政协主编的《黎川风景名胜》和《千年沧桑话黎川》,他作为编委成员,既参与了策划,又亲自撰写了许多文章。县政协主编的《黎川老街》一书,他从提纲策划到文章撰写,倾注了大量心血,同时他又为县里红色旅游项目《闽赣苏区的烽火岁月》宣传册和中共闽赣省委、闽赣省革命委员会旧址内部陈列布置、搜集资料、策划安排。
为了向外界推介黎川,武老多次为该县洲湖船型古宅作讲解,分别在江西电视台《社会传真》栏目、中央电视台四套《走遍中国》栏目、台湾《大陆风情》栏目和贵州等省视台播出,影响极大。武老还经常应邀参加县里的文物普查和遗迹考证、维修规划、资料整理工作,他曾经独自执笔编写了10万字的全县中小学生乡土教材《奋进中的黎川》。
回顾武老走过的“文化长征”,不禁使人感慨,这是怎样的一种精神,但武老却说他只是尽自己的力量挖掘家乡文化内涵,提高家乡群众文化品位,向群众普及历史文化知识,他把自己形容为群众攀登文艺高峰的“垫脚石”。
谢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