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川舞白狮:几多欢乐几多愁
五个上穿中式对襟宽边黄褂、下着灯笼裤的舞狮人,手举雌雄白狮,在掌龙珠人的引导下,摆出围观、并列、东上西落和前退后进四种队形。雌雄双狮追抢龙珠,模仿狮子的看、站、定、跑、跳、搔痒、抖毛等动作,在打击乐的配合下,上下翻舞,表演着打脚球、双狮呈瑞等动作,惟妙惟肖。 这是黎川县日峰镇下桥村的一种民间灯彩——舞白狮。相传从元代流传至今,因下桥村坐落在县城的西北方,故又称为“西方白狮”。黎川共流行白狮、黄狮、黑狮、红狮四种,以前舞狮常发生械斗,尊白狮为王之后,武斗动作演化成舞蹈,成为尊重、吉祥的象征。在各种舞狮中,黎川白狮独树一帜,是南狮的一支特有品种,极为罕见。狮本身制作精细,全部呈白色,造型雄壮魁梧,很有气魄。2014年,黎川舞白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舞白狮从妙趣横生的玩狮开始,需雌雄白狮各一只,龙珠、大铜锣、小铜锣、大钹、小钹、鼓,音乐别具特色,有吸引观众的“过段”,有舒缓的“流水”,有激越的“火爆头”。“火爆头”乐起后,司鼓者根据表演者的情绪,将节奏逐渐加快,最后推至高潮。 在黎川,有喜庆必放爆竹、舞白狮的习俗。据《黎川县志》记载,舞白狮早在晚清时就已在黎川盛行,尤其是春节贺岁,大年初一清晨要请狮子拜屋。老百姓认为,狮子头大如筛、口大如盆、眼似铜铃,十分凶狠,有“兽中之王”之称,狮子在门前舞弄一番,那些躲在屋角旮旯中的恶鬼邪魔就会一扫而光,因而有“旺屋”作用。一位当地的老人回忆说,小时候过年,初一是最热闹的,家家户户都会打开大门迎接白狮,村民放着鞭炮,喝着彩头,还会给舞狮人发个红包,祈求新年吉祥如意。 春秋更替,世事变迁。曾带给老百姓无数欢乐的黎川舞白狮正逐渐褪去光环,面临后继乏人的尴尬局面。白狮狮身特别沉重,总重量达35公斤左右,且大部分重量集中在头部,狮头舞者必须身强力壮,耐力极高。狮尾则要求弹跳能力强,动作敏捷。舞白狮整套动作以腾挪跳跃为主,虽然只有十几分钟,舞狮者常累得气喘吁吁,汗流浃背。在下桥村20多人的舞白狮表演团队中,年龄最小的30岁,最大的已有70多岁。年轻人因为舞狮特别耗费体力,又不赚钱,主动学习的人非常少。而表演队除了在春节、庙会或参加省市演出外,平时也很少排练。 1958年出生的邓雅明,16岁开始跟随父亲学习舞白狮,是这支表演团队的组织者。他告诉记者,老一辈舞狮者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有责任传承下去,虽然现在面临各种困难,也要想办法克服。因为队员们大都在外从事泥匠、木匠等行业,每次演出前,邓雅明都要事先和队员沟通好。碰上他们工期繁忙而不愿参加时,邓雅明更是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说服队友参加演出。当黎川舞白狮入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消息传来后,邓雅明和队友们非常高兴,信心大增。目前,邓雅明已将舞狮技艺传授给其子邓先国和其侄邓俊杰,他俩已成为舞白狮的中坚力量。 舞白狮少不了舞狮者,更缺不了制作者。白狮制作需扎狮头、狮肚、狮腿,蒙狮身,制狮珠,备狮灯等。看似简单的狮珠,要用铁丝扎制球状,外蒙红绸,中心装一横轴,下用马蹄形的木柄将球悬空支起,稍一震动,球就不停转动。而在狮头尾和球中心装上狮灯,舞动起来更是流光溢彩。白狮制作工艺繁琐,要求制作者要有极高的技艺,才能彰显“狮王”刚柔相济、气吞山河之势。据了解,黎川现今能制作白狮的只有三人,其中两人年事已高,不能亲自制作,下桥村的黄长旺又常年在外打工,白狮制作急需培养后人。 为了将舞白狮更好地传承下去,黎川县出台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在县文化馆内,有全套舞白狮文字、图片、影像资料、编辑成册的原始素材,以及含文字介绍和动作的示意图。该馆还派人从事舞白狮的挖掘整理工作,并聘请市舞蹈家协会专业人员对舞白狮动作进行论证和改进,邀请老艺人、舞蹈专业人士进行座谈等,力争还原古朴的舞白狮技艺。 本报记者 周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