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蝶变
宽阔整洁的街道、规划有序的小区、多姿多彩的文化公园、顾客盈门的集镇超市、清澈见底的河流……这些元素组合的图画,如今已铺开在赣闽边陲的黎川县各乡镇。日前,笔者走进该县德胜、厚村、宏村等乡镇采访,体验到当地小城镇建设鲜明的特色,目睹了一张张美丽的城镇画卷正徐徐展开。
德胜 因时制宜打造镇中小城
道路宽阔平坦,街面干净整洁,门店整齐划一……在德胜镇,笔者感受到城镇化和现代化的气息浓郁。“我们的居住环境越来越好,街面整齐、管理有序,不像以前那样满街是坑、到处乱停车,走在镇区,感觉就像在城市。”一位村民高兴地说。
2010年6月,德胜镇遭遇百年不遇的洪灾,该镇以灾民安置和小城镇建设相结合为契机,确立“打造一个中心镇、建美两个中心村”的发展思路,推出德胜新区建设,选择了镇中心地带为新区建设点,聘请了专家对新区进行规划设计,通过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当年在新区建设了第一期安置房500套,年底将茅店村受灾群众及东山村熊川、长丰沅等偏远村小组的500余户群众安置在小区。之后,陆续开展第二和第三期安置房建设,先后迁入偏远山区群众3000多人,并大力完善路网、供水、供电、排水、路灯、绿化、景观造型等配套设施和新区功能建设,陆续将镇附属单位派出所、电信、邮政、移动、林业、自来水公司、信用社、供电所、中小学、卫生院等迁入新区。目前,新区占地约256亩,常住人口达1.2万人,一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宏大美观的“镇中小城”正快速崛起。
厚村 因情制宜推出多种模式
一栋栋整齐划一的徽派建筑,掩映在蓝天白云、青山葱绿之间,街道宽阔整洁,绿树映衬,小区错落有致,灰瓦白墙,显得格外亮丽。这是厚村新区面貌的真实写照。在厚村乡安置房小区采访,飞源村沈永寿老人告诉笔者:“住在这里人多热闹,邻里之间非常和谐,生活条件比以前住在山沟里好多了。”
近年来,厚村乡把易地扶贫搬迁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探索出一条别致的小城镇建设之路。该乡对全乡建房统一规划,合理安排小区建设,并根据农户家庭实际情况,推出3种安置房建设模式。模式一:对完全没有搬迁能力的农户,由乡政府出资兴建安置房,免费供水、供电,房产归政府所有,主要以低保、五保、特困户为主,目前已建设安置房1栋,安置困难群众24户。模式二:对尚无完全搬迁能力的农户,除由农户个人出资3000元或5000元,享受30平方米或50平方米的住房优惠,房屋产权归个人所有外,乡里按一定标准给予建房补助,目前,该乡安置该类群众50户。模式三:有完全搬迁能力的农户,由政府统一规划,村民自行出资,乡里给予部分补偿资金的方式,由村民建设别墅型安置房,该类安置房又分为两家合建型及单家独院型,目前落户集镇的自建房群众已有166户。为拉大小集镇框架,去年,该乡推出滨河新区建设,目前,滨河新区一期落户108户、480人。据统计,近10年,该乡落户在集镇的群众1400余人。
宏村 因景制宜打造文化旅游
8月3日,是宏村镇内的岩泉国家森林公园会仙峰寺开山门的日子。这一天,前往山上观光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文化旅游是宏村镇开展小城镇建设的一张特色牌。
宏村镇拥有省级自然保护区岩泉国家森林公园、龙头寨水库、“宏村十二景”等自然风光;拥有云龙寺、孔庙、长生观、紫府、驸马公祠等10多座古寺宗祠和道观等古色文化旅游资源;拥有红军遗址、红军标语等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在开展小城镇建设中,该镇以文化建设为主题,依托镇内的旅游资源,突出小城镇的文化旅游特色,通过民间筹资修缮古寺宗祠,动员外出创业成功人士捐资打造文化旅游景点,挖掘整理“宏村十二景”历史传说,讲好宏村景区的故事,提升宏村对外形象,走出一条“绿色旅游”“古色旅游”“红色旅游”的小城镇建设之路。此外,该镇还做好宏村的特色饮食文化,推出宏村农家酒席、水酒、米粉、豆腐皮、竽饺等特色菜肴,吸引一批批县内外游客前来观光。
王武辉 熊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