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川开讲“恨水故事”
8月16日至20日,张恨水国际文学周活动在黎川举行,主题是“黎明山川,梦忆心远”。“心远”,是张恨水的本名,同时也隐喻着活动主办方黎川县委、县政府的“小心机”:在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道路上,黎川心存高远——张恨水的“故事”,不仅要在古墨书香里讲,更要在黎川的山山水水里讲;不仅要讲给文人学者听,更要讲给八方来客听。
旅游产业有了灵魂
少年张恨水在黎川度过的时光虽美,却不长。而在推崇文人的古城黎川,这段时光足以留下浓浓的印记——张恨水剧院、张恨水广场、张恨水故居等便是凭证。其实,张恨水在江西生活了十八年,仅有两年在黎川,可黎川人却把他当“宝贝”,视其为城市名片,究其原因,对文坛大家张恨水的崇敬之心背后,还有黎川县委、县政府的发展大计。
黎川的自然、文化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自然景观有东华山水风景区、玉湖风景区、岩泉国家森林公园、黎滩河等,人文景观有明清老街、湖州船屋、油画创意产业园等,可谓有特色、有亮点。可作为一个老城,旅游产业刚刚起步,如何快速盘活这些资源?哪个资源可以打造成为拳头产品?谁可成为产业灵魂?
近年来精心打造的明清老街成为了决策层的不二之选,而张恨水便是明清老街的灵魂人物。一个少年,在五光十色的山水之间,泛舟河上,在乌篷船里接触了文学,启蒙了思想,日后成为一代大家——这样的故事太美!
“恨水故事”的美,并不仅仅因为名气,更多的是黎川与张恨水之间形神上的契合。文学周期间,有个张恨水国际文学研讨会,专家学者们提及张恨水最多的便是两个标签:“民国言情第一写手”与“抗战小说大家”。前者体现的是他的浪漫主义,与钟灵毓秀、黎明山川的黎川自是水乳交融,这是气质上的契合;后者体现的是他的家国情怀,而黎川作为原中央苏区北大门、第五次“反围剿”的主战场,两者亦是相得益彰,这是风骨上的契合。
旅游产业有了方向
讲好“恨水故事”,打响旅游品牌,黎川开了个好头:以张恨水逝世50周年为契机举办的国际文学周,吸引了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华社、中新社等重量级媒体前来报道,黎川的秀丽伴随着张恨水的才华一起传播四方;吸引了张恨水研究界的权威学者、知名作家前来华山论剑,他们碰撞出的火花使黎川更加明亮。
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爆点。黎滩河侧,投资一千万元修缮的张恨水故居,将用她独特的磁力为明清老街引来八方游客,这样的一个古城将呈现在眼前:
重修“百店”(酒肆茶楼、南北杂货、风味小吃、当铺银楼);再现“百堂”(特色民居、传统祠堂、名人古宅、红色遗迹);复兴“百业”(木篾铁艺、钉秤修表、棉织染工、灌糖制糍);纪念“百人”(古时先贤、文理大家、革命先辈、各界名人)。
这是黎川正在着手打造的古城蓝本,辅之以黎滩河“一河两岸”景观工程,这样美丽的画卷令深爱汉文化的美籍主持人柳素英心动不已,在研讨会上,她说自己计划在老街开一家客栈。
而县委、县政府的计划是:古城力争2—3年内年接待游客量50万人次,创评国家4A级景区。载过少年张恨水的乌篷船,将引领游客们进入梦里水乡,探寻着黎滩河上的文学梦想。
(压题图由张浙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