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LCX0043/2019-02890
发文机关: 黎川县农业农村局
文 号:
成文日期: 2019-05-22
灾后农业生产补救技术措施
近期,我县暴雨频发造成部分农业生产出现严重的洪涝灾害。为科学防灾减灾,减轻灾害损失,提出以下生产补救技术措施。
灾后水稻生产补救技术措施
近期,我县暴雨频发造成部分稻田出现严重的洪涝灾害。为科学防灾减灾,减轻灾害损失,提出以下生产补救技术措施。
一、补救技术措施
受灾未冲毁或未死亡的田块,可采取以下措施补救:
(一)抢排积水。灾后立即组织人カ,集中设备排水抢救。处于分蘖期的早稻和秧苗期的中稻,抢排积水,先排地势较高田块,争取让水稻心叶及早露出水面,尽量减少受淹天数。同时,密切关注天气,在高温烈日下,不能一次性将田水排干,必须保留适当水层,使水稻逐渐恢复生机。一次性排干田水,容易造成水稻枯菱,反而加重损失;阴雨天可将田水一次排干,有利于水稻快速恢复生长。
(二)洗苗扶苗、洪涝过后、稻田水质浑浊,叶片上附着大量泥沙、污泥,如遇高温天气、易使叶片组织坏死、水稻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受阻,从而影响产量。应在排水或退水、稻苗刚露尖时,用竹竿来回振荡,洗去茎叶上污泥、或最好用动力喷雾器向茎叶喷清水洗苗。中稻秧田,可随退水方向泼水洗苗,清除烂叶、黄叶;对倒伏植株,退水后应逐株小心扶正,避免断根伤叶。
(三)追施肥料。排水后进行一次轻露田,随后结合灌浅水补追一次速效肥料。一般处于分蘖期的早稻,可亩追施尿素和氯化钾各3-5公后。中稻秧田可结合“送嫁肥”、亩补施尿素5公斤。
(四)综合防治病病虫害。受涝后水稻综合抗性堿弱,加上高温高湿,易诱发纹枯病、稻瘟病和细菌性基腐病,要在露田活棵后尽早用药防治。纹枯病可亩用24%噻味酰胺悬浮剂15-20克、20%井网霉素可湿性粉剂50-70克或10%已唑醇悬浮剂40-50克进行防治;稻瘟病可亩用7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30克、40%稻瘟灵乳油100毫升或6%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30-50克等药剂防治;细菌性基腐病可亩用20%塞菌铜悬浮剂100克、72%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15克或57%氢氧化铜干粒剂30克等药剂进行防治。
二、补(改)种技术措施
受灾后已大部分淹死或绝收的稻田,遵循先水稻再旱粮再秋冬季作物的顺序,及早进行补(改)种。
(一)补种水稻。早稻灾后基本绝收的田块,如有中稻秧苗的,可从其它地方调剂苗及早栽插中稻;如退水时间较迟,又无备用积的,用早稻品种或晚稻品种进行翻秋直播,亩播种量早杂品种3公斤左右,常规早稻品种6公斤左右。有条件的地方可选择中早熟品种,采取异地育秧、结合抛秧方式进行补种。
(二)改种旱粮、蔬菜等作物。
灾后补(改)种经济作物技术措施
5月下旬以来,我县暴雨频发造成稻田及部分经济作物种植基地发生洪涝灾害。为减轻灾害损失,提出如下经济作物生产补救措施。
一、补救措施
(一)清沟排水。受淹田块退水后,要开田块四周围沟和纵横向腰沟,对大田块要增加腰沟密度,缩短蔬菜作物受水淹的时间 ,防止沤根烂根。尤其是大棚四周要深开排水沟,防止棚内积水,并及时加固、修复受损设施和棚模。
(二)清洁田园。及时清除田间残留的杂物;对沾染泥污的植株可用清水小心洗除;对倒伏的植株要及时扶苗固定;对于已经感病的植株及时清除。同时,要做好植株调整工作,及时疏除过密的枝蔓、老叶、枯叶、病叶、病果等,以加大通风量,减轻病虫害的发生。
(三)追施肥料。长时间的雨水冲刷,土壤肥料流失较多,要抢有利天气进行补施薄肥。但蔬菜恢复正常生长之前,不能施速效化肥,可结合防病,喷施2-3次磷酸二氢钾叶面肥,待蔬菜恢复正常生长后,及时中耕追肥,宜采用少吃多餐的施肥方法,施肥量由少到多,由淡到浓。大棚内补充肥水,最好采用滴灌,不可大水漫灌。
(四)耕地晒垡。雨后土壤易板结,应在土壤利水后及时进行浅中耕晒垡,以促使土壤熟化疏松、改善结构,促进根系恢复生理功能,提高吸水吸肥保墒能力。夏季土壤晒垡时间以15天以上效果较好。
(五)防治病虫害。暴雨灾后易导致蔬菜物理性损伤,加上田间温度较大,伤口极易感染病菌,易造成病害流行。要抢晴及时用药,有针对性的进行一次疫病、霜霉病、软腐病、根腐病、白粉病、叶霉病、蔓枯病、炭疽病等易发病害的防治,所用农药宜选择内吸性或速效性的品种。如芋头的疫病、西瓜的炭疽病、茄子的褐纹病、淮山的褐斑病,应及时对症下药,喷杀菌剂2-3次防治病害。
二、补(改)种措施
(一)补种速生蔬菜。洪涝灾害过后,易引起田间蔬菜瓜果的腐烂,对仍有商品价值的蔬菜(尤其是瓜果类),要及时采收上市,减少损失。灾后被毁绝收田块要及早安排下茬蔬菜生产,尽快抢种补播,可根据市场行情,因地制宜抢播速生叶菜,争取尽快上市,保障蔬菜供应。
(二)改种秋冬蔬菜。对受到洪水浸泡时间过长,不能恢复正常生长已失去管护价值的蔬菜,洪水退后,应抢晴天及时清理菜地,并亩撒生石灰300-400斤杀菌消毒,抓紧时间改种经济效益高的蔬菜,如番茄、茄子、夏阳白、芥菜、夏萝卜、瓜类、豆类。洪水浸泡后的水稻田,因土壤条件有限,可安排生产周期较长的大宗蔬菜品种。
灾后水产养殖恢复生产技术措施
一、及时检修设施,保障生产正常进行
水位回落后,要在保障人员安全的前提下,及时抢修和加固塘口堤坝、养殖池埂、进排水渠、围网等设施,防止渗漏和垮塌。一时无法整修的要努力防止养殖品种进一步逃逸,可采用2-3层拦网对溃口进行临时拦挡,待洪水退却后再进一步修复。对养殖设施损毁严重,无法修复的要及时捕捞、减少损失。
二、加强水源管理,及时调节养殖水质
洪水中裹挟大量泥沙、有机质和其他杂物,对养殖水体影响较大。要尽快组织灾后清淤、水体消毒,及时排除水体污染。注意检查水源和进排水口,及时清除养殖场漂浮垃圾和杂草,保障水源质量,保持进排水通畅。洪水过后要及时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可采用生石灰泼洒、碘制剂调节等物理、化学方法,或采用过滤、植物净水、增施水质改良剂等方法,有条件的地方可进行换水、加注新水。同时,要适当延长增氧机运转时间,尤其是下阵雨、无风、光照不足时要及时开启,防止缺氧造成二次损失。
三、做好存量调查,适时补放水产苗种
(一)摸清存量。及时开展灾后渔业摸底调查工作,科学评估养殖水域内现存水产动物的数量,以便做好消毒免疫、苗种补放和后期饲养工作。一般可采用拉网检查,或根据洪灾前后水产动物对草料、配合饮料摄食量进行对比测算,也可按草食性鱼类日食草料占体重20%-30%、吃食性鱼类日食配合饲料占体重3%-5%进行粗略估算。
(二)补放苗种。补放品种可根据养殖习惯、苗种存量、搭配模式和养殖周期灵活选择。剩余比例高于50%的水域,可按精养模式,适当补放鲫、鲢、鳙、草鱼夏花等,鲫鱼每亩不超过100尾,规格4-5厘米;、鲢、鳙、草鱼每亩放200-300尾,规格8-10厘米,并加强管理,达到年底出售成鱼的目的。剩余比例低于50%的水域,应考虑并塘(库、田、网箱),腾出的水库、池塘、稻田、网箱重新投放四大家鱼夏花苗种,规格8-10厘米,每亩放养量控制在1000-1500尾,并安排好生产茬口至翌年5-6月份水产品价高时上市,或选择生长快、效益好的品种,如福瑞鲤、异育银鲫“中科3号”、湘云鲫等进行成鱼养殖,争取当年上市。对于塘埂溃决、水产动物全部逃逸的水域,可用生石灰、漂白粉等消毒剂彻底清塘后,投放四大家鱼夏花鱼种,每亩放1000-1500尾,培育冬片或翌年成品。
苗种来源可采用逃逸苗种回捕、相互调剂、就近从未受灾区域调入或开展四大家鱼秋繁进行解决。苗种质量要严格控制,注意防止购入病苗、伤苗、假苗、弱质苗。
(三)加强投饵管理。灾后水质变瘦,天然饵料生物量减少,难以保证水产动物正常生长的营养需要,因此,要选用配合饲料、加大饲料投喂比例,并坚持投饵“四定、四看、一检查”(定时、定位、定质、定量,看天气、看水色、看吃食、看活动,检查残饵量)。养殖鲢、鳙等滤食性鱼类的水体要培肥水质,每亩水面可用生态渔肥1-5千克,每隔7-10天施用一次,以培育天然饵料。要注意连续降雨和洪灾后饲料易发生潮解和霉变,投喂前应当检查质量,已变质的饲料易引起病害,不得投喂。
四、加强疫病监测,做好病害防治工作
洪涝期间,水域、陆地连成一片汪洋,各种病原体滋生蔓延,加之水质恶化,水产养殖动物体质下降,极易引起水生动物疫病的流行和暴发。所以,“大灾之后,严防大疫”,各地必须提高灾后疫病防控意识,加大水生动物疫病监测力度,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一是继续做好大宗养殖品种的常规性、多发性疫病的监测和预警工作,加强疫病防治的培训和指导。二是加强受灾地区突发性、暴发性疫病的监测工作,及时处置突发水生动物疫情,按要求逐级上报,做到早准备、早发现、早防控、早处理。三是做好防疫物资调拨和储备,及时协调落实水产消毒、治疗和水质改良、调控等水生动物防疫物资的生产、运输和储备工作。四是做好因灾死亡动物的无害化处理,及时打捞病鱼、死鱼、伤鱼和养殖水体中的其它杂物,无法利用的要采取填埋、焚烧等无害化处理措施,并对打捞工具、器皿和人员进行消毒处理,防止病原滋生和传播。五是加强管理,坚持巡塘,积极预防。坚持早晚巡塘,及时掌握鱼情,对发病鱼群及时诊疗,并采取积极预防的方式,在水产饲料中拌喂维生素C(每千克饲料拌300-500毫克)等免疫刺激剂,每天一次,连续5-7天,同时,定期在饲料中添加多维、三黄粉、免疫多糖、干姜粉、消食鱼虫清等,增强水产动物体质,提高抗病力,迅速恢复生长。
灾后动物养殖管理和疫病防控技术措施
洪涝灾害后,当前应重点做好动物养殖管理和疫病防控工作:一是及时无害化处理死亡的畜禽;二是对饲养场内外环境和屠宰场、交易市场和畜禽尸体处理等场所消毒;三是加强免疫接种;四是加强饲养管理,确保畜禽饮料和饮水安全,确保养殖环境卫生。
一、洪涝灾害后容易造成的动物疫病
灾后容易造成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链球菌病、钩端螺旋体、炭疽等多种动物疫病的发生和流行。发生动物疫病的原因:一是饲养环境大不如以前。强降雨过后,容易产生洪涝、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畜禽舍大量毁损,致使防疫设施不健全。二是病原易大量扩散。大量畜禽因灾死亡,病原微生物在尸体上滋生,同时,土壤中的大量病原微生物被暴露,易污染水源等环境。三是畜禽免疫力下降。洪灾过后,大部分畜禽抵抗能力下降,容易受到疫病侵袭,需要按要求和免疫程序加强免疫。
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技术
受灾过程中,不少畜禽被洪水淹死,或被倒塌的房屋砸死。由于死亡畜禽体内带有大量微生物,如不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任其腐烂发臭,病菌会到处扩散,不仅污染环境,还容易引起人畜疫病流行。对死亡畜禽要严格执行“四不一处理”,即“不宰杀、不食用、不出售、不转运病死畜禽及其产品”,一处理是“对死亡畜禽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
最简单有效的处理方法深埋,深埋应选择高岗地带,坑深在2米以上,尸体入坑后,撒上石灰或消毒药水,覆盖厚土。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进行焚烧处理,或直接投入无害化处理池。
三、清扫消毒技术
灾后要对圈舍和周围环境进行彻底的清理消毒。一是对倒塌的圈舍消毒,重点是对发生过动物死亡的圈舍进行原地消毒;二是对可继续使用的养殖场消毒,大型养殖场要定期清扫,定期用化学药物消毒,保持圈舍清洁和环境卫生,防止野生动物侵入,消灭老鼠和蚊蝇。小型养殖场及散养户,重点是经常性地清扫圈舍和处理粪便,保持清洁。如有疫病发生,就要用化学消毒药品消毒。三是对重建的圈舍消毒,除按常规消毒外,灾后还应根据疫病的流行情况增加消毒次数,选择合适的消毒药品。有条件的地方,建立沼气池,发酵处理粪便,防止蚊蝇滋生。
四、做好畜禽免疫工作
灾害极易造成疫病流行,一些多年不发生或很少发生的疫病,如猪丹毒、猪肺疫、猪链球菌病等,也会因此发生。一些在正常年份不会发生的疾病,如炭疽病,也有可能发生。灾后畜禽的抵抗力下降,不易产生坚强的免疫力和抗病力。
对于没有进行口蹄疫、猪瘟、鸡新城疫和高致病性蓝耳病免疫接种的畜禽,要立即补免。对已进行了免疫接种的畜禽,根据免疫体检测情况及周边疫情情况,必要时强化免疫一次。
五、预防动物饲料霉烂变质
灾区连降大雨,易引起饲料霉变。霉饲料中霉菌能引起动物中毒。中毒后,一般动物体温正常,粪便干燥,有呕吐症状。母猪不孕并有流产现象。有的出现神经症状,严重的出现死亡。全身多处部位包括内脏出血,肝脏有坏死。霉菌饲料中毒没有有效治疗方法,重在预防,严禁饲喂腐败、变质或霉变的饲料。注意饲料的保质期,防止食用过期饲料。
六、灾后引进种畜禽注意事项
灾后农民急需补栏,可能需要到外地调运,稍有不慎,就会带进疫病,引起疫病的流行和传播。灾后补栏需要及时防疫,注意避免从疫区引进种畜禽。引进的种畜禽必须进行严格的隔离观察,加强动物卫生检疫监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