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田乡:谱写乡村文化振兴的时代新篇
黎川县中田乡中田村(古称钟贤,今中田乡所在地)始建于唐代,距今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悠久的历史,不仅在村中留下了许多古建筑,还积累了丰厚的历史文化。近年来,中田乡加大了对古村古建筑的保护力度,对现有古建筑进行造册登记,挂牌保护,同时对古村历史文化进行进一步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利用,2018年,中田村获批全国第五批“中国传统古村落”,续写了乡村文化振兴的时代新篇。
中田村在明清两代聚居人口1.2万人,由于龙安河依村而过,当时古渡码头,店铺林立,商贾云集,商贸十分发达。古语云“时人只知有中田,不知有新城(古时黎川县城)也。”再加上明清两代中田涌现出许多的达官显贵,因而村中建有许多高堂大院。
进士第、中宪第、中翰第、郎官第、大夫第、世科第等古建筑至今保存完好,其中闻名遐迩的便是始建于明朝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的鲁佐文公祠,是中田村古建筑的精华。该祠是村里鲁姓族人祀奉始祖鲁佐文公而建的祠堂,坐北朝南,位于村中心位置,三进式砖木结构,规模宏大,其建筑面积达5000余平方米,气派非凡。走进中田鲁家公祠,左右两侧的大门上方分别题写着“孝老”、“奉亲”四个清晰的朱漆大字,照壁上书写了清康熙二十四年进士、翰林院侍讲鲁瑗(字留耕公)《留耕公家训十条》:一尊祖,二孝亲,三敬长,四慈幼,五正家,六睦族,七崇儒,八息讼,九贻后,十劝化,开宗明义,透露出浓厚的宗族文化气息,闪耀着传统中华文化的光辉。
科举兴盛使中田村贤才辈出,不仅诞生了许多的达官显贵,也诞生了许多的历史文化名人 。其中有清代著名书法家陈希祖、陈西普、陈孚恩、鲁琪光等,有清代著名文学家陈道、鲁九皋等。陈道(字凝斋)清乾隆进士,著名文学家、理学家,捐巨资资助《盱江学院》,并创建《黎川书院》,著有《凝斋遗集》,其《官戒示长儿》一文被收入《四库全书》,是陈道写给长子陈守诚的家书,书中告诫他为官要清廉、勤俭、谦和、务实。鲁九皋(人称山木先生)清乾隆进士,为清代桐城派代表人物姚鼐弟子,著名文学家,著有《山木居士集》。由于人才荟萃,中田陈鲁两姓在当地被誉为“文献世族”。
中田村不仅是文化之乡,也是黎川的慈善之乡。我国历史文化中扶危济困有着悠久的传统,家族宗庙往往建有“义仓”,平时用于救助家族中的“鳏寡孤独”,遇到干旱或者遭受洪水灾害的年份则平抑粮价。在清代,中田村陈鲁两姓家族将这一慈善义举发扬光大,创办了“广仁庄”,不仅义仓将建在村中的每个家庙,而且建到了县城,最多时在全县建有义仓13处。
为了传承和弘扬古村文化,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中田乡加大了对中田古村的宣传、保护和开发力度,在《中田村传统村落规划》的基础上,制定了中田村“十四五”乡村文旅产业规划,精心打造“一心一廊一湖一街一区”,兴建游客服务中心、龙安河生态滨水走廊,开发中田村至硝石的玉湖景区。同时以传统村落为重点,打造以鲁佐文公祠为中心的齐路坑老街古色文化旅游区。计划筹集各方资金2000多万元,兴建中田陈氏文化展览馆、中田民俗艺术展览馆,并对鲁佐文公祠、中翰第、中宪第、大夫第等古建筑进行修缮。新建了钟贤文化广场,在广场树立了12位中田历史文化名人雕像,介绍他们的事迹,将中田村打造成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家风家教示范基地。
与此同时,鼓励社会各界参与中田古村文化保护、传承和推广。乡贤王俭贵、王检平传承“广仁庄”扶贫济困的优秀慈善文化,出资30万元,成立“三检教育公益中心”,长期资助该乡优秀贫困学子。中田中心小学将该村历史文化名人事迹、名篇汇编成册,作为学生的乡土教材,在少年儿童的心中播下文化传承的种子。乡贤转业军人鲁祥军,出资修建了“鲁氏书苑”,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书苑设有乡村书屋,存放了政治、文学、历史、少儿读物等各类图书2000多本,并开设文化讲座,不定期介绍中田优秀的历史文化,以扩大其影响力和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