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LCX0027/2022-20297
发文机关: 日峰镇
文 号:
成文日期: 2022-05-12
【应急预案】日峰镇山洪灾害防御预案
国家山洪防治试点县山洪灾害防御预案
黎川县日峰镇
黎川县日峰镇人民政府
二O二二年三月
目 录
⒈总则
1.1 编制目的
1.2 编制依据
1.3 适用范围
1.4 工作原则
⒉基本情况
2.1 自然概况
2.2 社会经济
2.3 水利工程
2.4历史山洪灾害
⒊山洪灾害易发区分布
⒋监测预警
4.1 山洪灾害雨、水情监测网
4.2 监测站与山洪灾害点关系
4.3 山洪灾害雨水情各站临界值
4.4 信息报送规程
4.5预警流程
4.6预警方式
4.7预警等级
4.8预警发布
4.10 通信保障
⒌响应及转移安置
5.1 响应级别
5.2 响应策略
5.3 转移安置
⒍抢险救灾
⒎保障措施
7.1 汛前检查
7.2 宣传培训及演练
7.3 纪律
7.4预案管理
⒏组织指挥系统
8.1 机构组成
8.2 成员单位职责
8.3成员
8.4成员分工
⒐附则
9.1 实施时间
⒑附件
10.1山洪灾害危险区基本情况(含经济社会信息)表
10.2 历年山洪灾害损失情况表
10.3群众转移安置计划表
10.4 山洪灾害防灾避险明白卡
⒒本预案审批文件
山洪灾害是指由于降雨在山丘区引发的洪水灾害及由此诱发的泥石流、滑坡等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的灾害。为有效防御山洪灾害,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避免群死群伤事件的发生,特编制我镇山洪灾害防御预案。
本预案制定依据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江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办法》、《江西省防汛抗旱应急预案》、《黎川县山洪灾害防御预案》、《中共江西省纪委、省监察厅关于在防汛抗洪工作中加强监督严肃纪律的规定(试行)》等。
本预案适用于全镇范围内山洪灾害及其引发的山塘及水库垮坝、堤防决口、水闸倒塌等次生衍生灾害。
1.4 工作原则
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首要目标。
贯彻“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工作方针。
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分级责任制、分部门责任制、岗位责任制、技术责任制和值班责任制。
2.1.1地理位置
我镇位于黎川县中部,地处东经116°17′,北纬27°54′~30°04′。境东与荷源,潭溪乡交界,南接社萍乡德胜镇,西与龙安镇中田乡连接,北面与南城县毗邻。
2.1.2地形特征
全镇总土地面积211.7平方公里。地势由东西两侧向西北倾斜,最高山峰海拔255米。全镇均为丘陵地貌。境内土壤主要有红壤、黄红壤、和水稻土。植被以针叶林.针叶与阔叶混交林.竹林.灌木林为主,全镇森林覆盖率为62.1%。
2.1.3河流水系
区域内水系发达,主要河流(50平方公里以上)有黎滩河,黎滩河发源于德胜镇,流经篁竹、下桥、回上、十里村,与龙安河汇合后进入洪门水库。
流域内河槽调蓄能力低,常常因暴雨导致山洪突发。洪水过程陡涨陡落,峰高体瘦,洪峰出现一般在最大强雨后2小时。洪水最早出现在三月份,大洪水大部分出现在四至六月。
2.1.4气候特征
我镇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779毫米,年最大降雨量为2201.9毫米,最小为1142.5毫米,降水大部分集中在4~9月,约占全年雨量68%,历年最大一日降雨量为240毫米(时间为1952年6月6日)。
暴雨类型一般有锋面气旋雨和台风雨等。全年各月均有出现,年均出现暴雨次数6次。3~6月以锋面气旋雨为主,7~9月受台风影响,暴雨历时短,强度大。
我镇辖区内有16个行政村。人口5884户25766人,其中下桥村有8个村民小组,共有323户1508人;回上村有15个村民小组,共有482户1745人;篁竹村有6个村民小组,共有276户1240人;新荣村有16个村民小组;共470户1994人;五一村有13个村民小组,共413户2007人;新华村有9个村民小组;共267户1097人;燎源村有11个村民小组,共445户1873人;永兴桥村有14个村民小组,共465户2245人;光明村有10个村民小组,共297户1343人;店前村有12个村民小组,共285户1327人;点山村有12个村民小组,共286户1086人;十字村有10个村民小组,共316户1327人;十里村有13个村民小组,共406户1829人;联盟村有9个村民小组,共330户1227人;连源村有14个村民小组,共458户1903人;八都村有9个村民小组,共365户2015人。具体见9.2日峰镇社会经济基本情况表。
全镇耕地面积26244.74亩,以种植水稻等为主要经济来源。乡镇企业主要有陶瓷业等。
我镇境内水利工程众多,其中小(二)型水库3座,小山塘147座,总库容300余万方,河堤3公里。经现场仅3座对人员有威胁的可能。
由于受台风的影响,95年8月26日,我镇遭到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暴雨,12小时内,降雨量达170毫米。因暴雨降雨量大,来势猛,时间长,致使山洪暴发、河水猛涨。据调查统计,全镇16个村均不同程度受灾,受灾人口达3.5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200公顷,倒塌房屋28间,冲毁桥梁3座,陂坝18处,公路6公里,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000万元。
2.4.2 当前山洪灾害防御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基于山洪灾害的突发性和不确定性,从我们近几年来进行山洪灾害防御工作来看,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特殊的地理位置,防灾信息传递困难。区域内山高坡陡,群众居住分散,交通不便,村与村之间有的未通公路,通信闭塞。且大多数公路与通信通电线路均靠近山沟溪河边,每次遇山洪灾害发生,公路被冲毁中断、通信及输电杆线被冲倒毁坏,对信息传递造成相当大的困难。
汛期暴雨信息全靠县防汛办与县气象局电话通知我镇,再由镇电话通知到各村书记或村长家里,再由村里电话通知各组长家里,最后由组长或组上信号员步行通知到各农户。目前这种靠电话或派人通知群众的信息传递滞后的方式已远远不能适应山洪灾害紧急避险的需要。
2、防御工程措施较少、非工程措施薄弱,防御工作难度大。经实地调查,我镇区域内真正能防御山洪灾害的工程措施比较少,即使有防护堤,在山洪灾害发生时河堤防洪能力相当差,不能抵御洪水侵袭,同时,有些地方由于排洪渠、山塘等水利工程设施薄弱,致使每次发生山洪灾害时,只能听天由命,任山洪泛滥成灾。非工程措施相当薄弱,我镇区域内仅有二处雨量观测站点。
3、我镇区域内水土流失严重,是导致山洪灾害的重要原因所在。据实地调查统计,我镇区域内水土流失面积达12平方公里。其主要原因是森林超量砍伐,加之不少群众乱砍滥伐、毁林造地现象时有发生。使山林植被受到严重破坏,而新造的竹、木林生长缓慢,中、幼林植被对水分涵养能力大大削弱,导致大量水土流失,造成河道淤塞严重,河床抬高,河道行洪不畅。
4、违章建筑也是导致山洪灾害的原因之一。随着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山区人民也不断在改变自己的衣食住行条件。由于山区受地形地貌的限制,不少群众不经过水行政主管部门、国土部门等单位的批准,随意将房子修建在溪河边上的低谷平地上,造成溪河行洪能力降低。
总之,山区山洪灾害防御工作是社会全民性工作,是一项较为复杂的防御系统工程,要搞好山区山洪灾害防御工作,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使洪水损失减小到最低限度,必须对村、组的群众进行群策群防的知识宣传,加强现代化通讯网络建设,做到能随时掌握区域内的雨情、水情、灾情,传递山洪避险信息。
根据山洪灾害可能发生的程度和范围的调查,基本情况如下:居住在山洪暴发易发区的居民主要分布在黎滩河两侧回上村6户、27人;篁竹村22户、104人;五一村6户、18人。桥梁有3座,农田有1200亩。
3.2易发区人员分布
回上村6户、27人;篁竹村22户、104人;五一村6户、18人。
3.3易发区水工程分布
3.4易发区重点企业及重要设施分布
雨量监测站数量,水位监测站数量,密度情况,设站的基本原则,流域、水系、站网分布图,
日峰镇连源村敖下村小组、点山南付各安装了一台自动雨量监测系统,本系统能监测到日峰镇各危险点的雨量。
参照历史山洪灾害发生时降雨水位情况,根据本镇的暴雨特性,地形地质条件,以及降雨过程等,将区域内山洪划分为:一般性山洪、较大山洪、重大山洪、特大山洪四个量级。
一、一般山洪。日降雨量50-100毫米,河床水位高于正常水位2.0米以内。
二、较大山洪。日降雨量100-150毫米,或过程雨量200-300毫米,河床水位高于正常水位2.5米以内。
三、重大山洪。日降雨量150-200毫米,少量山体滑坡及泥石流已经出现,3日雨量超过300毫米,过程降雨超过400毫米,且降雨仍在继续,河床水位达到接近历史最高水位,部分山区已出现山体滑坡和泥石流。
四、特大山洪:日降雨量超过200毫米,过程降雨量将大于500毫米,或3日降雨量超过500毫米,降雨量仍在继续,河床水位高于历史水位且仍在上涨,堤防已经溃决,水库水位达到历史最高水位或设计洪水位,山体滑坡、泥石流发生严重,通讯、道路中断。
根据现有条件,适当增加少量设备,以经济、实用为原则,因地制宜建立山洪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网络。1、购置电脑与县防汛指挥部联网;2、有线电视、微波电视发布;3、有线电话、无线电话传递;4、建立警报系统,制定各类灾害讯号,并进行公示;5、人工传递、敲锣、口哨等。
为使镇、村、组对山洪灾害防御指挥体系科学、准确的指挥该区群众躲灾、避灾及时,在一般情况下,按县→镇→村→组→户的次序进行预警,紧急情况下按县←→村←→组的次序进行预警。县防指在接到水文、气象部门的雨情、水情信息之后,电话通知镇防办,镇防办应立即报告指挥长并通过电话通知至各村、组,各村在预警期内二十四小时连续监测巡视,发现险情应立即发出警报信号,通知到各户,并将各有关信息反馈给镇防汛办,镇防汛办立即报告县防办,如遇紧急情况(大体积滑坡、水库山塘溃坝等)村组可直接报告县防汛办,由县防指统一指挥。
4.6预警方式
预警信号一般为锣、口哨、警报器等。如有险情出现,由各报警点和信号员报告给信息监测组,并发出警报信号,警报信号的设置因地而异,一般警报信号设置为:断续鸣声,表示险情可能出现,全区动员,提高警惕,指挥人员到位,做好一切准备,部分开始转移;连续鸣声,表示险情出现,继续按预定路线有次序地转移至安全区。
(1)当接到黄色预警时,指挥部机构各成员、应急抢险队各成员要立刻到岗到位,并做好各项待命的准备。同时信息传递员应立即把信息传递到各监测点、水库、山洪灾害危险户,让他们作好转移准备。
(2)当接到橙色预警时,指挥部机构各成员、应急抢险队各成员要立刻到岗到位,并做好各项待命的准备。同时信息组成员汇集各监测信息,有计划的组织危险户立即转移。
(3)当接到红色预警时,指挥部开展全镇抗洪救灾总动员,镇、村两级应急抢险队伍立即投入抢险救灾工作,并做好灾民的转移安置工作。
采用有线与无线相结合的通信方式,结合电视、广播以及其它通信形式,确保信息的快速、准确传递。
预报内容主要有气象、水情、泥石流及滑坡等预报。气象预报由气象局负责;河道洪水和水库水位等水情预报由水利局负责;泥石流和滑坡由国土资源局负责。各部门信息均应在第一时间内上报县防汛指挥部。
包括暴雨洪水预报信息、暴雨洪水监测信息、降雨和洪水位临界值信息、水库及山塘水位监测信息、可能发生泥石流或滑坡的监测预报信息等。
(1)当接到暴雨天气预报时,各成员单位、镇政府负责人要高度重视,安排相关人员加强监测通报;当预报或发生的降雨接近或将超过临界雨量值时,县防汛指挥部发布暴雨预警信息,各成员单位、镇政府负责人要进入一线,靠前指挥,县电视台、广播站及时向群众发布暴雨信息。
(2)当上游水位急剧上涨,将对下游造成山洪灾害时,镇政府要立即向下游发布预警信息并上报县防汛指挥部。
(3)当出现泥石流、滑坡征兆时,国土资源部门要立即发布灾害预警信息,镇政府要组织灾害发生地开展避灾、救援的相关工作。
(4)水库山塘发生溃决性重大险情时,县防汛指挥部立即发布相关信息,重点向水库下游地区通报详细情况,镇政府要安排人员全力做好防范营救工作。
根据调查、监测、分析,按照临界雨量、水位、山洪、灾害征兆,及时发布警报。
(1)在一般情况下,山洪灾害防御预警信号由县防汛指挥部发布。
(2)紧急情况(滑坡、水库山塘溃坝等)下,村组可直接报告县防汛指挥部和镇防汛指挥机构,并可直接发布预警信号,力求在第一时间内完成预警发布。
镇电信所负责电信通讯设施防洪安全,保证雨水情和抗洪抢险调度命令传递及时、准确,保证防洪指挥联络畅通。
发生重大、特大、较大山洪灾害时,由镇防汛办建议,由镇长或分管救灾工作的副镇长决定启动本预案,并作出相应的应急响应。
(1)镇山洪灾害抗灾救灾领导小组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听取有关部门的情况汇报,研究部署抗灾救灾工作。
(2)镇级有关部门及镇武装部迅速按本预案规定职责,指导、协助灾区开展抢险救灾工作。
(3)镇长或常务副镇长立即率工作组赶赴重灾区直接组织指挥抢险救灾工作。
(4)迅速向县委、县政府报告灾情及救灾工作情况,根据需要逐级请求县、市、省和国家支援。
(5)组织有关部门迅速下拨救灾应急款,安排救灾物资,保障灾民基本生活,保证灾区社会稳定。
(6)按照国家、省、市有关规定,由镇人民政府配合县人民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公布灾情并呼吁社会各方以及国际社会对灾区进行援助。
(1)镇山洪灾害抗灾救灾领导小组召集有关部门听取灾情汇报,研究部署抗灾救灾工作。
(2)组织镇级有关部门紧急行动,根据各自职责,协助灾区开展抢险救灾工作。
(3)镇长或常务副镇长率工作组赶赴重灾区帮助指导抢险救灾工作,慰问受灾群众。
(4)向县政府报告灾情及救灾情况,根据需要逐级请求县、市、省和国家支援。
(5)组织有关部门迅速下拨救灾应急款、物,切实做好灾民救助工作。
(6)必要时,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由镇人民政府配合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举行灾情新闻发布会。
(1)接到灾害发生的信息后,迅速向镇政府分管救灾工作的副镇长报告。
(2)填报灾情报告报县民政局救灾救济股,编写简报报县委办、县政府办并印发县级相关部门。灾情稳定后配合县政府起草灾情报告报市政府及市级相关部门。
5.3.1 安置原则
转移工作由转移组负责,采取镇、村、组干部包片负责的办法,统一指挥,统一转移。
本着就近、安全的原则进行安排,先人员后财产,先老弱病残人员后一般人员。采取投亲靠友、借住公房、搭建帐篷等方式就近安置三种安置方法。信号发送员和转移组成员必须最后离开山洪灾害发生区,并有权对不服从转移命令的人员采取强制转移措施。搭棚地点选择在居住附近坡度较缓,没有山体滑坡崩塌迹象的山头上。不能搭在山谷中或其出口两侧的山坡上。雨停后,确认其住房安全后才能允许群众搬回。
制作好山洪灾害防治工作明白卡,将转移路线、时机、安置地点、责任人等有关信息发放到每户。另外各村还要制作标识牌,标明安全区、危险区、转移路线、安置地点等。
如果在转移的过程中,原制定的交通、通讯线路中断时,各村、组要采取及时抢修或选择其他安全的路线,把群众转移到安全的地方。
5.3.2安置地点及分布图
各区居民接到转移信号后,必须迅速按预定路线转移。各区在汛前拟定好转移路线,汛期必须经常检查线路上是否出现异常,如有异常,则及时修补或改变路线,以免安全路上出现险情。转移路线避开跨河、跨溪或易滑坡地带日峰镇转移路线安置图见10.4附图。
5.3.3安置点与被安置村对应关系
黎滩河 两岸居住的群众,当河水水位超过警界线出现临灾状态时,应立即转移至安全地带。
5.3.4安置保障
镇有关部门、各村委会要加强灾情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建设,不断完善预案和预警机制,切实做好灾害的预警工作。制定危险地区群众转移路线和安置地点的应急预案,有计划地组织基础设施恢复和抢救、转移安置等工作的模拟演练。对可能发生的重、特大自然灾害,镇安监站、国土所等要严密监测并及时预报,建立和完善灾害预警系统,落实防范措施,进行经常性的检查督促。
逐步完善镇、村两级救灾物资储备库的建设,完善物资储备、管理、调运、使用制度,以实现就地就近物资调运及保障。各级救灾储备中心要备足各类救灾物资。镇救灾物资的使用根据灾情由镇人民政府统一调拨和安排。镇级有关部门应当掌握镇、村两级医疗、病床、常用药品、可动用医疗及疾病预防控制队伍人员的数量和分布情况,协调好应急通信设备、应急供电设备及应急交通工具的紧急调用。
按照救灾工作分级负责、救灾资金分级负担的原则,镇级财政应安排必要的救灾资金预算和救灾仓库建设、救灾物资储备以及救灾物资管理调运经费。在救灾预算资金不足时,镇财政预备费应重点用于灾民生活救助。
镇民政所牵头,派出所、学校、财政所、国土资源所、农技站、邮电所、供电所参加。紧急组织力量第一时间抢救群众生命财产,及时转移安置灾民;紧急组织调运救灾物资,紧急安排抢险应急资金;紧急组织抢修受损的重要水利、电力、交通、通信、学校校舍等设施和群众供水、供电等设施,以及危房抢险排险。
5.4 响应保障
转移工作采取县、镇(镇)、村、组干部层层包干负责的办法实施,明确转移安置纪律,统一指挥、安全第一。
一旦发生险情,各村在及时向镇或县防汛指挥部报告的同时,各组和应急抢险队立刻投入救灾工作,把被困人员迅速转移到安全地带。确保灾区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尽量减少财产损失,在紧急情况下,可以强制征用和调用车辆、设备、物资等。
对被转移安置的灾民,一般在24小时内,保障组应做好有关食品和生活品的供应工作,按人定量发放的食品经费由民政部门在救灾款中解决一部分,镇政府和村委会给予适当的补贴,除特殊灾民外,不足部分由灾民自行负担。
对可能造成新的危害的山体、建筑物等,指挥部要安排专人监测、防御。
如有人畜伤亡,及时抢救受伤人员,及时处理人畜尸体。
洪灾发生后,镇卫生院和相关村医疗站必须迅速组织防疫医疗队带足医疗器械及防病药品到灾区,对灾区人民进行防病工作,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做医疗防病工作,防止疾病的流行蔓延,确保灾区人民的身体健康。
有关单位迅速组织力量抢修水、电、路、通信等基础实施。
镇防汛指挥部应组织检查组对有关人员变动情况进行核实、补充,并重新登记造册。
对所辖区域进行全面普查,发现问题做好登记并及时处理,同时对可能引发山洪灾害的工程、区域等安排专人负责防守。
做好安全隐患排查,发现新问题,要建立好明白卡工作,同时采取整改措施,该搬迁的动员搬迁,该治理的令其治理。
水利、国土、规划部门严禁审批沿河、切坡建房。
对本预案内的主要内容,要利用会议、墙报、标语等多种形式向辖区内群众进行宣传。
各村组织危险区内的群众熟悉转移路线及安置方案。
镇防汛指挥部每年汛前要组织镇应急抢险队,村应急分队开展至少一次的实战演练工作,为在抢险救灾工作中提高效率和增强抢险救灾过程的适应能力。
1、在汛期内,安排24小时值班制,值班人员不得擅自离岗,并做好值班记录,主要领导24小时不关机,确保防汛信息畅通。
2、在山洪防御和抢险救灾过程中,任何单位、部门和个人不得擅自离岗,并且要服从防汛指挥部的安排做好各自的工作。
3、我镇与各村签订防汛责任制,把具体的责任人落实到村、到组、到人,实行层层责任包干制,形成责任网络。
4、汛期过后,镇政府对山洪灾害防御工作进行总结、评比、表彰。对山洪灾害防御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对表现突出而英勇献身的人员,按有关规定报请上级追认烈士;对山洪灾害防御工作中玩忽职守造成损失的,依照有关规定,追究当事人的责任,并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预案一般为每2年修订一次,情况有较大变化时应及时修订。
为了建立我镇防汛快速反应机制,切实贯彻中央、省、市、县的有关防汛文件精神,减轻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组织和领导山洪灾害防御工作,成立日峰镇防汛指挥部。领导和组织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山洪灾害防御实行统一领导,各村、各部门单位协作配合的原则,共同做好防山洪和抢险救灾工作。其办事机构设在站,水管站,设办公室主任一名,由副镇长担任。镇长任指挥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指挥部下设信息监测、转移、调度、保障4个工作小组和1个应急抢险队。各行政村成立以村主任为责任人的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组。同时,各村成立以基干民兵为主体的应急抢险队(每队不少于20人)。每个村、组均要落实降雨和水位、工程险情、泥石流、滑坡监测人员,确定一名或几名信号发送员,并造花名册报送镇防办及县防办备查。信号发送员向相应工作组报送有关情况。
日峰镇防汛指挥部成员见下表:
日峰镇防汛指挥部成员
姓名 | 职务 | |
指挥长 | 戴加相 | 镇长 |
副指挥长 | 朱 亮 | 党委委员 |
成 员 | 黄丽安 | 派出所所长 |
成 员 | 李莹莹 | 民政所长 |
成 员 | 付瑞明 | 医院院长 |
成 员 | 严建军 | 财政所所长 |
成 员 | 黄凌英 | 水利站站长 |
成 员 | 饶 均 | 国土所长 |
在县防汛抗旱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全镇的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统一指挥,分级分部门负责。其职责如下:
指挥长:由镇政府镇长担任,负责全镇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与指挥。检查督促山洪灾害预案及各级职责的落实,并根据山洪预警汛情的需要,指挥、调度、命令、调集抢险物资器材和人员。
副指挥长:由镇人大主席、人武部部长担任,协助指挥工作。
镇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具体负责全镇山洪灾害防御日常工作。负责拟订全镇山洪灾害防治的发展规划并贯彻实施;制订全镇防御山洪灾害防御预案、洪水调度方案;指导、推动各行政村制定和实施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督促指导境内河道、渠道内阻碍行洪的障碍物清除;负责抗洪抢险技术指导和水毁工程的修复等。执行镇党委、政府及上级指挥部命令。加强值班,确保防灾避灾信息及时上情下达、下情上报。
镇人武部:具体负责民兵参加抗洪抢险工作。
镇民政所:负责灾民生活救济工作,及时向县防汛办和县民政局上报洪涝灾情统计资料。
镇土管所:负责监测预报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并制订好预防防治方案。镇水管站:全力配合防办做好各项工作。
镇卫生院:负责做好灾区卫生防疫和医疗救护工作。
镇电信所:负责电信通讯设施防洪安全,保证雨水情和抗洪抢险调度命令传递及时、准确,保证防洪指挥联络畅通。
镇供电所:负责所辖电力工程的运行安全,保证抗洪救灾的电力供应。
信息监测组:负责对县、镇防指、气象、水文等部门各种信息的收集与传递。掌握本镇区域各村组信号发送员反馈的山体开裂、降雨等信息,及时为指挥长决策提供依据。
日峰镇信息监测组人员名单表
序 号 | 姓 名 | 职 务 |
1 | 朱 亮 | 党委委员 |
2 | 卢 刚 | 下桥村书记 |
3 | 李亮华 | 篁竹村主任 |
4 | 邓火明 | 回上村书记 |
5 | 李菊平 | 十字村主任 |
6 | 许水华 | 点山村书记 |
7 | 许应发 | 十里村书记 |
8 | 陈桂海 | 联盟村书记 |
9 | 夏春发 | 八都村书记 |
10 | 陈兴平 | 连源村书记 |
11 | 官水平 | 新荣村副书记 |
12 | 刘长春 | 五一村书记 |
13 | 蔡木荣 | 新华村书记 |
14 | 尧国旺 | 永兴桥村书记 |
15 | 陈文龙 | 燎源村书记 |
16 | 廖思宇 | 光明村书记 |
17 | 李应孙 | 店前村书记 |
说明:成员为各危险区村书记、主任。
转移组:负责按照指挥长和县、镇防指的命令,组织群众按预定路线转移,一人不漏地动员到户。
日峰镇转移组人员名单表
序号 | 姓名 | 职务 |
1 | 朱 亮 | 党委委员 |
2 | 卢 刚 | 下桥村书记 |
3 | 李亮华 | 篁竹村主任 |
4 | 邓火明 | 回上村书记 |
5 | 李菊平 | 十字村主任 |
6 | 许水华 | 点山村书记 |
7 | 许应发 | 十里村书记 |
8 | 陈桂海 | 联盟村书记 |
9 | 夏春发 | 八都村书记 |
10 | 陈兴平 | 连源村书记 |
11 | 官水平 | 新荣村副书记 |
12 | 刘长春 | 五一村书记 |
13 | 蔡木荣 | 新华村书记 |
14 | 尧国旺 | 永兴桥村书记 |
15 | 陈文龙 | 燎源村书记 |
16 | 廖思宇 | 光明村书记 |
17 | 李应孙 | 店前村书记 |
说明:成员为各危险区村书记、主任。
调度组:负责与交通、农机、林业、粮食、民政、水电、电信、物资等部门与单位的联系,调度并管理所有抢险救灾物料、车辆等,且负责善后补偿与处理。同时,在抢险中经指挥长同意,有权紧急征用抢险所需的一切物料及车辆,确保灾民的生活生产。
日峰镇调度组人员名单表
序号 | 姓名 | 职务 |
1 | 叶月兰 | 组 长 |
2 | 江友庚 | 成 员 |
3 | 谢 瑾 | 成 员 |
4 | 张 娟 | 成 员 |
5 | 黄华军 | 成 员 |
6 | 丁长明 | 成 员 |
保障组:负责转移人员的安置,逐户逐人落实,确保灾民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的水喝,有病能得到医治。
日峰镇保障组人员名单表
序号 | 姓名 | 职务 |
1 | 邓志琴 | 组 长 |
2 | 邱文俊 | 成 员 |
3 | 黄秀芝 | 成 员 |
4 | 严建军 | 成 员 |
5 | 吴颖欢 | 成 员 |
6 | 李莹莹 | 成 员 |
应急抢险队:由镇政府组织成立一支以基干民兵和镇镇政府机关干部等组成的约50人的抢险队。每个村也建立一支20人的抢险队。在紧急情况下,各抢险队员自备电筒、雨衣等工具,听从命令进行有序的抢险救灾工作。
日峰镇应急抢险队人员名单表
序号 | 姓名 | 职务 | |
1 | 朱 亮 | 队长 | |
2 | 邱文俊 | 副队长 | |
3 | 江 挺 | 机关干部 | |
4 | 蔡桂芳 | 机关干部 | |
5 | 吴颖欢 | 机关干部 | |
6 | 黎志强 | 机关干部 | |
7 | 黄志杰 | 机关干部 | |
8 | 张孜源 | 机关干部 | |
9 | 付俊奇 | 机关干部 | |
10 | 余 文 | 机关干部 | |
11 | 喻俊权 | 机关干部 | |
12 | 廖思宇 | 机关干部 | |
13 | 江旭辉 | 机关干部 | |
14 | 尧 森 | 基干民兵 | |
15 | 范 强 | 机关干部 | |
16 | 涂景祎 | 机关干部 | |
17 | 简 扬 | 机关干部 | |
18 | 武华坤 | 基干民兵 | |
19 | 尧利强 | 基干民兵 | |
20 | 尧 辉 | 机关干部 | |
21 | 潘水平 | 基干民兵 | |
22 | 陈兴平 | 基干民兵 | |
23 | 裘 福 | 基干民兵 | |
24 | 邓文东 | 基干民兵 | |
25 | 邱才仔 | 基干民兵 | |
26 | 余长明 | 基干民兵 | |
27 | 江国平 | 基干民兵 | |
28 | 邱 兵 | 基干民兵 | |
29 | 杨小真 | 基干民兵 | |
30 | 许 康 | 基干民兵 | |
31 | 邓友名 | 基干民兵 | |
32 | 陈 飞 | 基干民兵 | |
33 | 裘 锋 | 基干民兵 | |
34 | 陈 刚 | 基干民兵 | |
35 | 杨勇平 | 基干民兵 | |
36 | 陈 超 | 基干民兵 | |
37 | 蔡东平 | 基干民兵 | |
38 | 蔡桂发 | 基干民兵 | |
39 | 刘建辉 | 基干民兵 | |
40 | 陈长福 | 基干民兵 | |
41 | 胡金后 | 基干民兵 | |
42 | 戴小明 | 基干民兵 | |
43 | 李兴国 | 基干民兵 | |
44 | 刘四荣 | 基干民兵 | |
45 | 刘长春 | 基干民兵 | |
46 | 喻国辉 | 基干民兵 | |
47 | 蔡炳旺 | 基干民兵 | |
48 | 鄢 军 | 基干民兵 | |
49 | 刘运根 | 基干民兵 | |
50 | 刘国清 | 基干民兵 |
⒑附件
10.1山洪灾害危险区基本情况(含经济社会信息)表
序号 | 行政村 | 组 (屋场) | 户数 | 人口 | 人均耕地(亩) | 人均年收入(元) | 主要经济来源 | 备注 |
1 | 下桥村 | 8 | 323 | 1508 | 务农 | |||
2 | 回上村 | 15 | 482 | 1745 | 务农 | |||
3 | 篁竹村 | 6 | 276 | 1240 | 务农 | |||
4 | 十字村 | 10 | 316 | 1327 | 务农 | |||
5 | 点山村 | 12 | 286 | 1086 | 务农 | |||
6 | 十里村 | 13 | 406 | 1829 | 务农 | |||
7 | 联盟村 | 9 | 330 | 1227 | 务农 | |||
8 | 八都村 | 9 | 365 | 2015 | 务农 | |||
9 | 连源村 | 14 | 458 | 1903 | 务农 | |||
10 | 新荣村 | 16 | 482 | 1745 | 务农 | |||
11 | 五一村 | 13 | 413 | 2007 | 务农 | |||
12 | 新华村 | 9 | 267 | 1097 | 务农 | |||
13 | 永兴桥村 | 14 | 465 | 2245 | 务农 | |||
14 | 燎源村 | 11 | 445 | 1873 | 务农 | |||
15 | 光明村 | 10 | 297 | 1343 | 务农 | |||
16 | 店前村 | 12 | 285 | 1327 | 务农 | |||
17 | 合计 | 181 |
日峰镇历年山洪灾害损失情况表
受 灾 年 份 | 受 灾 历 时 (天) | 受 灾 面 积 km2 | 受灾耕地 (亩) | 受 灾 人 口 (人) | 受灾损失 (万元,当年价) |
日峰镇转移安置计划表
村 | 组 | 户数 | 人口 | 房屋结构 | 监测人 | 安置点 | 转移 路线 | |
木(栋) | 砖(栋) | |||||||
回上村 | 6 | 27 | 邓火明 | 黎川二小 | ||||
篁竹村 | 22 | 104 | 李亮华 | 镇一小 | ||||
五一村 | 6 | 18 | 刘长春 | 村委会 | 往公路撤 | |||
往公路撤 |
时段划分 | ||
12小时降雨量(mm) | 24小时降雨量(mm) | |
小雨 | 0.0—4.9 | <10 |
中雨 | 5—14.9 | 10—24.9 |
大雨 | 15—29.9 | 25—49.9 |
暴雨 | 30—69.9 | 50—99.9 |
大暴雨 | 70—139.9 | 100—249.9 |
特大暴雨 | >140 | >250 |
风力等级 | 风的名称 | 陆地地面特征 | 相当于km/h | 风速m/s |
0 | 无风 | 静、烟直上 | 小于1 | 0—0.2 |
1 | 软风 | 烟能表示风向,但风向标不能转动 | 1—5 | 0.3—1.5 |
2 | 轻风 | 人面感觉有风,树枝有微响,风向标能转动 | 6—11 | 1.6—3.4 |
3 | 微风 | 树叶及树枝摇动不息,旌旗展开 | 12—19 | 3.5—5.4 |
4 | 和风 | 能吹起地面灰尘和纸张,树的小枝摇动 | 20—28 | 5.5—7.9 |
5 | 清劲风 | 有叶的小树摇动,内陆水面有小波 | 29—38 | 8.0—10.7 |
6 | 强风 | 大树枝摇动,电线呼呼有声,举伞有困难 | 39—49 | 10.8—13.8 |
7 | 疾风 | 全树摇动,迎风步行感觉不便 | 50—61 | 13.9—17.1 |
8 | 大风 | 树枝折毁,人向前行感觉阻力甚大 | 62—74 | 17.2—20.7 |
9 | 烈风 | 建筑物小有损坏(烟囱顶部及屋顶瓦片移动) | 75—88 | 20.8—24.4 |
10 | 狂风 | 陆上少见,见时可使树木拔起,或将建筑物损坏较重 | 89—102 | 24.5—28.4 |
总指挥:戴加相
一、防汛工作人员安排
新 荣:涂文珍 王谊华 饶海清 邱爱军 江 洁 尧锦云
简 扬 鲁燕雯
五 一:章水平 潘春华 肖华清 黄志杰 蔡桂芳 过忠生
李建平 叶俊华 欧 阳
十 里:吴 波 周春生 涂景祎 付小芳 江旭辉
八 都:何国辉 陈新华 黎志强 范 强 冯国霞 黄 琴
周 群 邹振川(兼村干部)
回 上:朱 亮 涂 炯 杨运红 黄惠乔 郑国民 邓光明
肖 琪 胡梅茜子 杨 旭(兼村干部)
燎 源:余国生 黄美生 吴仁平 李镜军 江小华 黄建华
李莹莹 尧运华
连 源: 叶月兰 徐小平 谢 瑾 付俊奇 肖慧玲
李振超(兼村干部)
十 字:黄慧冰 温卫东 涂 恒 武 婷 严 婷 吴颖欢
余 文(兼村干部)
下 桥:赖雅婷 黄红梅 鲁祥龙 黄艳梅 黄彩云 宁佳慧
永兴桥:吴和春 徐冬菁 张 娟 鲁若麒 李金菊 邱思思
新 华:杨 星 胡细节 喻俊权 李 倩 江文俊 李小玲
点 山:张 贞 吴艳云 邓朝霞 李佳红 尧 辉 罗 炀
光 明:谢 斌 江友庚 廖思宇 邓 伟 江 挺 龚诗璐
篁 竹:郑 翔 万平云 黄凌英 周小亮 饶功耀 衷国旗
章美玲 张孜源
联 盟:邓志琴 邓开发 严建军 方 圆 潘雅芳 邱文俊
付霄权(兼村干部)
店 前:汤雅琴 黄秀芝 杨心怡 黄海帮 吴家伟
防洪抢险队伍
负责人:邓志琴
成 员:邱文俊 以及民兵应急分队
人员临时安置点
负责人: 叶月兰
成 员: 黄欣雨 谢 瑾
二、小(二)型水库防汛工作人员安排
五一水库
带组领导:章水平
组 员:黄志杰 蔡桂芳 欧 阳 过忠生
石岭水库
带组领导:吴 波
组 员:付小芳 涂景祎 丁雨燦 江旭辉
里沅水库
带组领导:黄慧冰
组 员:武 婷 严 婷 吴颖欢 余 文
三、山塘安全度汛人员安排
(详见山塘排查表)
四、镇防汛、防地质灾害指挥部办公室
带组领导:朱 亮 谢 斌
组 员:涂景祎 余 文 付霄权 江旭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