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王国清:用“千根线” 绘就平安和谐新画卷
“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只要找到王国清,事情就解决了一大半。”这是社苹乡居民对王国清的评价。自2011年担任村委员会调解员以来,王国清主动学习法律和调解方面的知识,认真做好学习笔记,系统且有针对性地深入研习农村常用的土地管理法、婚姻法、继承法、土地承包法、民法等知识。因为村里调解工作做得细,群众满意度高,2023年10月,王国清获评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
待人以诚 社区里的“大家长”
王国清是社苹乡本地人,1995年参加工作时就在村委会,先后担任社苹乡社苹村和瓷兴社区的村委委员。2011年,被选举为社苹乡瓷兴社区支部书记、主任。土生土长的邻里情分和近30年的工作经验,让王国清对处理乡里的纠纷和矛盾得心应手。
居民王应根曾经是个让人头疼的“老上访户”,因超生被处罚后,多次上访,甚至还怂恿其他群众通过上访解决问题。王国清了解这一事件后,多次上门讲政策、摆事实,对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却怎么也走不进王应根心里。王应根认为王国清是带着领导交代的任务来的,所以将矛头直指王国清,对王国清和其家人进行辱骂。
凭借着对王应根本人及家族其他成员的了解,王国清认为王应根不是冥顽不化之辈,于是转变思想,从一味地“说”改为专心地“做”。知道王应根家缺乏劳动力,王国清便三天两头往王应根家里跑,帮忙收稻子、装自来水、接送孩子等,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在空闲时间和王应根推心置腹谈心谈话。一段时间下来,在王国清的以诚相待、以德感化下,王应根的思想“疙瘩”慢慢解开了,和王国清成了无话不谈的兄弟。曾经的“钉子户”也蜕变为防疫战线的“排头兵”、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
“唯天下至诚为能化”。王国清坚信没有天生的“钉子户”,只要以诚待人,将心比心,就能化解心结。有问题找村支部书记、有矛盾找调解员、有大事也找王国清做见证人……在日复一日的陪伴和来往中,王国清早已成为瓷兴社区的“大家长”。
睿智解忧 调出和谐“邻里情”
“上边千条线,下边一根针”是对社区工作的生动比喻。农村工作错综复杂,常常牵涉到多个部门和各个领域。在这样的环境下担任人民调解员,王国清总是用“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为自己打气鼓劲。
因历史遗留问题,社苹村与团星村有近20亩的耕地纠纷,该片耕地抛荒2年,成为引发冲突的导火索,两个村的村民因权属问题经常大打出手,两个村多次组织调解无果。王国清了解情况后,结合烟叶产业发展政策,向两个村的村支部书记提出了由其流转争议耕地带领群众种植烟叶,轮流支付流转费给两个村的调解思路,在得到村支部书记的支持下,他又不厌其烦地跑到田间地头逐个做群众工作,向村民宣传烟叶发展政策。
在取得两村村民的同意后,他开始带领群众种植烟叶。在他的带领下,社苹村的烟叶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曾被抛荒的争议土地变成了社苹乡的主烟区,烟叶种植面积增加到400余亩,社苹村年烟叶创税近10万元。不仅如此,在烟叶规模逐渐扩大后,他还带头成立家庭农场,建设烟叶育苗工厂,发展烟叶和水稻生产,带动周边村民近40人就业。矛盾解决了,收入增加了,邻里关系更加和谐友好文明了。
透过现象看本质。他说:“低头不见抬头见,都是一个村的,解决矛盾纠纷这句话很好用。”王国清用他的睿智,将满足群众的生活需求摆在首位,将纠纷调解与产业发展相融合,不仅化解了历史遗留纠纷,还发展了特色农业产业,有效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他的做法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碰到任何问题都不会有怨气,总会相信村调委会。
倾情奉献 为民服务践初心
在村里工作近30年,王国清不少次牺牲自己的利益来换得圆满的邻里关系。
每逢干旱时节,农田用水纠纷频发,社苹村中巷与外巷用水矛盾就一直是困扰两个村小组的“老大难”问题。到了用水高峰,两个村小组群众因用水经常发生矛盾。今天中巷组到坝口把外巷组的出水口堵了,明天外巷组又把中巷组的水渠堵了,两个村小组群众经常闹得不可开交,甚至发生群体械斗。
王国清了解情况后,晚上把中巷组组长、外巷组组长及有威望的群众代表召集到一起,商讨解决办法,并提出错峰用水和建池蓄水两条解决措施。错峰用水大家都认可,但却为建蓄水池的钱犯了愁。“只要大家认可这种做法,钱的事我来想办法”,这是王国清给大家吃的定心丸。第二天,他就把两个组群众召集到坝口,为两个组划分入水口高低位置,对引水时间作了规范。同时,自掏腰包2万余元购买水管、水泥等材料,冒着高温酷暑,铺设水管、建蓄水池、扩修水渠。两个村小组群众了解情况后,自发凑钱要还给他,他婉拒后说:“能为大家办点实事,化解纠纷,我很高兴。只要大家和睦,我出点钱没什么。”在王国清的无私奉献和倾情付出下,彻底解决了这一难题,至今两个村小组未再发生过用水纠纷。
调解这个看似普通的工作,蕴含着用心用情为民服务的真心。王国清说,能真正为党委政府尽好责、出好力,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用温情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是他的职责和使命。
作为村干部,他工作积极主动,立足本职,尽责尽力;作为调解员,他不厌其烦地化解一个又一个矛盾,平息一场又一场纠纷,以睿智和真情之针,穿起了调解工作“千条线”,架起了与居民沟通的连心桥,筑牢了农村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奏响了乡村振兴和谐曲。十多年来,由他参与调解的矛盾纠纷达300余起,调解成功率达97%以上,化解可能“民转刑”案件6余起。在调解之路前行的同时,他也收获了成长与荣誉,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21年被江西省司法厅评为“全省优秀调解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