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动态 > 黎川要闻

千年古城里的文学回响:国家开放大学沉浸式直播教学解码张恨水的江西情缘

发布日期: 2025-04-06 16:38 浏览次数:

在赣闽交界的层峦叠翠间,黎川古城如一颗明珠镶嵌在黎滩河畔。这座始建于南宋、繁盛于明清的千年古城,不仅以其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和独特的骑楼式商业长街闻名,更因现代文学巨匠张恨水曾在此生活而平添一抹文韵。2025年3月末,国家开放大学人文学院联动江西开放大学、抚州开放大学、黎川开放学院,以四级联动多学科团队创新开展沉浸式直播教学,带领全国开大学子和观众穿越时空隧道,探寻张恨水的江西情怀与文学创作密码。国家开放大学人文学院院长韩仪、副院长白晨阳,江西开放大学副教授陈海燕,安徽新华学院、池州学院教授,安徽省张恨水研究会会长、黎川张恨水旧居文化顾问谢家顺参加此次教学活动。

黎川岁月:文学种子的生根发芽

1905年初春,十岁的张恨水随父亲沿赣江而上,瘦窄的乌篷船载着少年对未知的好奇停泊黎川。在这座赣派建筑鳞次栉比的古城里,南津码头的青石板路见证了他文学梦想的启航。父亲督促他研习诗词,而私塾先生的古文启蒙,恰似一把钥匙,打开了其通往中国古典文学殿堂的大门。

“黎川的街巷间弥漫着墨香,老宅的雕花窗棂仿佛都在诉说着故事。”江西开放大学副教授陈海燕在直播镜头前深情讲述。她手持泛黄的线装书,身后是张恨水旧居的木雕屏风,镜头扫过《金粉世家》手稿复制件,将观众瞬间拉回那个新旧思想碰撞的时代。张恨水在黎川接触到的《三国演义》《残唐演义》等古典小说,与父亲教授的诗词在少年心中交融,孕育出独特的艺术审美,为其日后创作《春明外史》《啼笑因缘》等经典小说埋下伏笔。

古城肌理:历史文脉的立体呈现

黎川古城的肌理中镌刻着时光的密码。600余家骑楼式店铺绵延1.8公里,青砖灰瓦间,新丰桥与横港桥如长虹卧波,诉说着明清商埠的繁华。“长桥大抵跨河而通山,桥正中建屋,敞轩而观四面。桥下临闸,以围大数丈之木轮,置闸口中。水自上流头来,激轮辗转如飞,浪花作旋风舞,至为可观。”这段优美的文字,出自张恨水1924年的散文《旧岁怀旧》。张恨水念念不忘的梦里江南,就是他曾经居住了近一年的江西黎川,桥与河,即为黎川古城的新丰桥和黎滩河。国家开放大学团队将课堂搬至古城街巷,镜头跟随教师脚步,一起感受张恨水笔下的黎川古城。

沉浸课堂:打破时空的教学革新

此次沉浸式直播教学突破传统课堂边界,构建出"线下实景探究+线上同步互动"的立体教学模式。在黎川张恨水旧居,教学团队通过高清直播设备,将藏稗楼内的手稿、书信等文物纤毫毕现地呈现给全国观众。线上线下的学生和观众在老师们的引导下,漫步于黎川古城的青石旧痕,沉浸在张恨水旧居的各个角落,与张恨水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

“这种教学方式,让文学变得可触可感。”国家开放大学人文学院院长韩仪笑着表示。教学团队同步生成的教学资源已向社会免费开放。许多文学爱好者通过直播镜头“走进”黎川,在评论区留下“仿佛能听见黎滩河的流水声”“张恨水的文字突然鲜活起来”等感慨。

文脉传承:教育创新的江西实践

此次教学活动是国家开放大学探索“中文+传媒”“智能+人文”教学改革的生动实践。通过四级联动机制,整合了江西本土文化资源与全国教育平台优势,不仅让张恨水研究走出学术象牙塔,更为传统文化传承提供了新思路。“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沉浸式体验,让年轻人理解文学不是故纸堆里的符号,而是流淌在山水城郭间的生命记忆。”韩仪说。

暮色中的黎川古城,新丰桥亮起灯笼,倒影在黎滩河中摇曳。镜头里,教学团队与黎川居民共同演绎的张恨水作品片段,让这座千年古城焕发出新的文化生机。当传统与现代在直播画面中交织,当文学记忆通过数字技术获得新生,这场跨越时空的教学实验,正在书写着文化传承的新篇章。


来源: 黎川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