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 > 执行公开 > 工作动态
  • 索 引 号:LCX0022/2025-34381

    发文机关: 洵口镇

  • 文   号:

    成文日期: 2025-07-06

洵口镇“中国好人”王志刚:基层的“理”,在沾满泥土的鞋底

发布日期: 2025- 07- 06 11: 24 浏览次数:

一个沉稳的身影,一如过去26年的无数个清晨,准时出现在黎川县洵口镇的街头巷尾。从1998年脱下军装毅然返乡,到如今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者,他用日复一日的坚守,诠释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忠诚与奉献,更用智慧和汗水,谱写乡村治理“协奏曲”。

“退伍了,战场变了,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永远不变。”他说。不久前,他荣登2025年首次“中国好人榜”。他就是黎川县洵口镇洵口社区党支部书记、主任王志刚,乡亲们信赖的“主心骨”、群众的“贴心人”,更是148名“老班长”义务警务队队员心中的领路人。

永不褪去的军人本色

王志刚身上,军人的烙印是刻在骨子里的。雷厉风行的作风、吃苦耐劳的品质、勇于担当的精神,早已融入他的血液。

去年五月的一个清晨,刚过八点,王志刚接到报警电话,电话那头传来急促的呼救:“有人钓鱼被困在河中间了!”

王志刚立马带着几名“老班长”义务警务队队员赶到现场,湍急的河水中,一名男子害怕地站在河中央的石头上,脸色煞白。

“别慌!坚持住!”王志刚一边大声安抚,一边和队员尝试抛掷救生圈。距离太远,水流太急,几次尝试都失败了。眼看男子在河中瑟瑟发抖,随时可能被冲走,王志刚没有丝毫犹豫,“我来!”他迅速套上救生衣,毫不犹豫地踏入汹涌的河水。

水流湍急,他奋力靠近,终于将救生圈递到男子手中。然而,惊慌失措的男子手一滑,救生圈瞬间被冲走。王志刚二话不说,解开自己的救生衣扣带,将救生衣套在了被困男子身上。“抓牢我!”王志刚用尽全身力气,拽着男子,在队友们绳索的牵引下,一步步逆流挪向岸边。

那一刻,他湿透的背影,在晨光中勾勒出一个老兵最本能的担当。

“芝麻小事”里的为民情怀

“芝麻小事,连着民生大事。”这是王志刚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更是刻在心头的信条。

基层工作千头万绪,山林权属、邻里摩擦、家庭矛盾……这些看似细碎的“小疙瘩”,在王志刚眼里都是影响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大课题”。

“没有王书记,我这条老命早没了!”社区居民邱奶奶每每提到王志刚都心怀感恩。

事发当天,王志刚和队员李文明发现邱奶奶和她的老伴陈爷爷,没有像往常一样出现在“一老一小”幸福院。两人心头一紧,立刻赶往老人家中。推开门,只见邱奶奶痛苦地蜷缩在沙发上,手紧紧捂着胸口:“王书记……我喘不上气……”一旁的陈爷爷因年迈且腿脚不便,显得十分慌乱。

情况紧急!王志刚和李文明迅速将老人送往县人民医院。经诊断,邱奶奶是肺气肿发作,情况危急。挂号、缴费、联系家属、安抚老人……王志刚和李文明跑前跑后,汗水浸透了衣背,直到邱奶奶被推进病房,情况稳定下来,他们才松了口气。事后,感激涕零的邱奶奶硬要塞给他们400元“辛苦费”。推辞不掉,王志刚和李文明商量后,悄悄把这笔钱存成了二老在幸福院的“伙食费”。

这份温情并未止步于此。此后,“老班长”义务警务队将邱奶奶等孤寡老人列入了重点关怀对象。逢年过节,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总会准时送到老人家中。

“看到那些老人平平安安的,我们这心里就踏实,这份辛苦也值了。”王志刚的话语朴素,却道出了为民情怀最深的底色。

“脚底沾泥”的调解艺术

基层矛盾,往往盘根错节。王志刚回忆一起持续数月的山林纠纷,至今印象深刻。

“这是我家种的,还能不是我的?”“这在我家的山上,你凭什么来砍。”这片纠缠了徐黄两家人几代的林地矛盾,像块啃不动的硬骨头,藏在密密麻麻的竹影里。

王志刚白天钻进竹林实地勘测,对照模糊的老地图和老地契;晚上挨家挨户走访,听老人讲述旧事,希望能寻找一丝踪迹。三十个日夜的奔波,终于在黄家那张长桌上见了分晓。

王志刚把泛黄的林权证和其他资料一一铺开,让双方看得明明白白。“王书记,你办事公道,我们听你的!”最终,在王志刚不懈的努力下,两家人积压几代的怨气烟消云散,粗糙的大手紧紧握在了一起。

“那一刻,心里头就一个词,舒坦!”王志刚脸上露出如释重负的笑容。

“今天踩了多少泥巴?”他想起父亲那句话,现在他懂了,基层的理,不在书本里,在沾满泥土的鞋底子上。再遇到纠纷,他也不再急着“判案”,而是先当“树洞”,让双方把“苦水”倒尽。“气顺了,事才好谈。”这是他悟出的“土办法”。

“有困难就找‘老班长’”这话,不知从哪天起在洵口镇传开了。谁家婆媳不和、邻里争地,都爱找他这个“老班长”。

“有时半夜接到电话,披件衣服就出门,拦都拦不住。”妻子话语里带着心疼,也藏着担忧。但每当走在街上,听到乡亲们由衷地念叨“昨天多亏了志刚”“王书记又帮了邱家大忙”,那份油然而生的自豪感,化作了无言的支持。

从一个人到一块“金字招牌”

个人的力量终究有限。多年的调解经历让王志刚深刻意识到,守护乡村安宁,需要更广泛的力量参与。王志刚萌生了一个念头:把更多有公心、有威望、熟悉乡情的人组织起来。

说干就干。王志刚利用自己在群众中的威望,动员老党员、退伍军人、热心村民,组建起第一支“老班长”义务警务队。“没工资,纯义务,就凭一颗心。”起初响应者寥寥,有人觉得“多管闲事”,有人怕得罪人。

王志刚不气馁。他以身作则,带着最初的几名队员巡逻在街头巷尾、调解于房前屋后、忙碌在孤寡老人的院落。队伍处理的几件小事在社区传开:整治了街道环境、找回走失的老人、化解一场即将动手的邻里冲突……实效是最好的动员,乡亲们看在眼里,暖在心里,队伍逐渐壮大起来。

涓涓细流,汇聚成河。在王志刚的示范引领和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老班长”义务警务队以其“源于群众、贴近群众、服务群众”的天然优势,和反应迅速、成效显著的特点,迅速在黎川县其他乡镇得到复制推广,成为基层治理的有效力量。

“穿上这‘老班长’马甲,就多了份责任感,能为乡亲们做点实实在在的事,心里踏实!”江正是“老班长”义务警务队第一批成员,“王班长这人,不藏私,有啥经验都教,跟着他干,有劲头,又踏实!”

如今,“老班长”已成为黎川基层社会治理的一块“金字招牌”,16支队伍、148名队员覆盖全县,如同深入基层肌理的“毛细血管”,活跃在治安巡逻、矛盾调解、政策宣讲、应急救助、服务群众的第一线。

王志刚和他的后来者,见证着从“一人坚守”到“百人同辉”的动人嬗变。

来源: 洵口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