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进黎川 > 旅游黎川

美景在这方山水绽放

发布日期: 2018-03-28 16:27 浏览次数:

    漫步在黎川的老街,入目而来的是骑楼、杂货铺、小吃店、老作坊,感受到的是一幅古韵悠长的历史画卷。穿行在湖坊闽赣省委旧址,那修缮一新的红军戏台、新建的红军广场、烈士纪念碑吸引着无数游人参观;旧址里的一件件红军当年用过的遗物,一个个红军战斗故事,融入了新的内容,传承着湖坊红色文化。而行走在国安生态文化园,那园街一体的欧式建筑,那一亭一榭、一栏一椅、一池一山的造景,融入的古今文化元素,用形象、生动的艺术语言展现,触摸黎川改革开放城乡巨变的历史,让游人有着阅不尽的迷人风采。

    黎川发展旅游产业起步较晚,近几年来以来,该县把建设园区、城区和景区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投入巨资打造旅游这项绿色产业,依托县内丰富的“红色、古色、绿色”旅游资源优势,围绕黎川1750多年的历史,深入挖掘县内旅游景区古今文化的内涵,把别具特色的古今文化元素融入到旅游景点建设中,打造文化底蕴深厚的旅游精品工程,凸显旅游文化的城市功能,将潜在的文化影响力转变为现实的旅游城市竞争力,以文化博得中外游客的眼球。

    湖坊乡是第五次“反围剿”闽赣省委、省政府和省军区所在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留下了革命足迹,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拥有许多革命历史遗迹,也是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传承苏区精神,县里着力打造湖坊红色旅游品牌,修缮闽赣省委、省政府旧址、红军戏台等建筑,利用今年是闽赣省政府、闽赣省革命委员会成立八十周年的契机,争取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项目资金支持,结合开展新农村建设,整修红军街道,建设红军广场、红军烈士纪念碑,挖掘整理红军在湖坊战斗的革命故事,充实旧址的史迹和史料,丰富湖坊的红色旅游内涵,让游客在缅怀烽火岁月中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如今,八位红军战士英勇战斗、不怕牺牲的革命故事在群众中广泛传颂,而新修建的红军广场也成为了人们休闲的好去处。

    黎川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沉淀着内涵丰富的历史文化,县内古迹古景遍布,尤以明清古街、洲湖船屋和福、禄、寿、喜四大古寺为代表。明清时期,县城沿黎滩河建起了一条2公里多长的骑楼老街,拥有古街、古桥、古屋、古厅、古巷500多个(条),为保护古街建筑风貌和街巷体系及新丰桥、横港桥和古厅堂等,让其浓郁的古建历史文化特质得以保护和延续,今年,县委、县政府启动了老街综合改造和新丰桥和横港桥“双桥”修缮工程,着力还原其古建筑的特色,并组织县内文化界人士搜集老街的人文故事和趣闻,丰富古色文化内涵。如今,前来黎川旅游观光的人们都喜欢到老街看看,在骑楼下走走,杂货铺逛逛,小吃店里坐坐,作坊里瞧瞧,深深领味这里浓郁的明清工商业遗风。

    东华山的船型古宅以独具特色的建筑造型吸引着中外游客。船屋造型不同于福建的土楼,也不同于赣南的围屋,内部建筑结构和风格虽与徽派建筑大同小异,但作为单幢民宅,其规模之宏大、造型之奇特,堪称江南一绝。该县打出东华山“古色”探秘游,打造洲湖村内分布的黄东公溪祠、双龙争鼎图和红军故居等景点,深入挖掘船屋的“洪帮”文化和红色文化,整理村中文化历史印记和村中的名人故事、逸事传说,赋予各个景点深厚的文化特质。在古色旅游文化中,又以“四大古寺”闻名。寿昌寺、福山寺、妙发寺等“四大古寺”已越千年历史,县里打响宗教文化旅游知名度,以“四大古寺”为依托,把旅游与宗教文化紧密结合,全力打造与闽、浙、台的宗教文化交流基地。组织县内外宗教界人士筹资,在妙法寺修建了门楼、讲经堂,在寿昌寺修建大雄宝殿、天王殿、念佛寺、会客室、客房、厨房,并修通了一条五公里长的水泥路。四大古寺以浓厚的宗教文化底蕴,引来了众多省内外虔诚的教徒。

    旅游景点融入了文化元素,增添了城市的旅游的品位。初入黎川的客人,下了高速,进入黎川城区,映入眼帘是富有“黎明山川”寓意的巨大雕塑,不仅让人容易触摸到黎川千年历史文化的脉络,更能感受到近年来黎川城市建设的巨变。县里以国安生态综合建设项目为旅游的龙头,在新区建设国安生态文化园、风情商业街,在国安广场打造“龙”文化,在五一湖打造二十四孝的孝文化。以推进城市建设为契机,在福山、初阳山等地打造的福、禄、寿、喜大生态公园,融入了多福、多寿、厚禄、双喜的文化寓意。公园里种植了上万株香樟、桂花、紫薇等景观树木,建造有大型弥勒佛等各类富有文化内涵的景观雕塑。去年,该县又推出文化产业园建设,在新区建设中学、小学、幼儿园和油画产业创意园,尤其是油画创业一条街里,画师们在画室现场创作绘画,将黎川具有特色的景点融入油画中,以深厚的文化创意吸引了八方游客前来赏画购画。

    旅游与文化的紧密结合,景区赋予文化内涵,陈设的景点就“活”了起来,生活“甜”味也被咀嚼出来了。

 熊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