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川县陶瓷产业发展概况
一、发展历史和基础
1.陶瓷生产起源于元末明初。距今也有600多年历史。
①2015年4月,黎川中田乡发现近百座古瓷窑,据考证为元末明初时期建造。
②据县志记载,黎川在元末明初时期就开始生产日用瓷。
2.陶瓷原料丰富优质。黎川瓷土资源丰富,质量上乘。
①据省地质矿产局九一二大队地质调查分队、抚州地质队勘探,黎川县境内各类制瓷原料储量达8000万吨至1亿吨。
②著名的“7501”毛主席专用瓷就曾选用黎川瓷土。
3.陶瓷工业起步于上世纪60年代。①上世纪60年代,社苹乡红旗瓷厂挂牌成立,这是黎川第一家陶瓷工厂,黎川陶瓷产业由此发端。
②到上世纪80年代开始大办乡(镇)企业,全县先后创办了华山瓷厂、环球瓷厂、黎城瓷厂、白玉瓷厂等10多家乡(镇)陶瓷企业,黎川陶瓷产业开始步入发展期。
③上世纪90年代,黎川陶瓷产业实行“国退民进”,康舒陶瓷、环球陶瓷、九州陶瓷、嘉顺陶瓷等企业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纷纷转制为民营企业,黎川陶瓷开始走上了市场化、民营化道路。
从起步开始至今,前后共50多年,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持续推动下,黎川陶瓷产业逐渐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形成今天的产业规模,成为全县首位产业。
二、产业发展相关数据(截至2022年底)
①陶瓷产业总产值103亿元,纳税2.8亿元,主打的耐热瓷年产值占全国市场60%的份额。
②陶瓷企业总数115家,其中生产企业68家、配套企业47家;行业从业人员1万余人。
③规上陶瓷企业24家,占比30%(全县规上企业总共80家)。
④高新技术企业15家,占比57.7%(全县高新企业总共26家)。
三、陶瓷产业获得的荣誉
①2011年,黎川县获评“中国日用耐热陶瓷产业基地”。
②2019年,黎川县被授予“中国陶瓷煲都”称号。
③2020年和2022年,黎川陶瓷产业两次入选“江西省重点工业产业集群”。
四、陶瓷产业的变革升级
黎川陶瓷产业先后经历“两次”变革升级。
①2000年之后的“煤改气”。在政府节能减排扶持政策引导下,全县陶瓷企业大力实施节能技改,生产燃料由“烧柴、烧煤、烧油、烧水煤气”全部改为“烧天然气”,极大提升了生产效率,扩大了产能,并减少了污染。
②2020年以来的“数字化”。乘着数字经济发展的东风,大力推进陶瓷产业“数字化”改造,实施“机器换人”行动,在陶瓷行业全面推广智能工厂、智能车间、智能生产线,推动产业整体智能化、数控化改造提升。目前,全县陶瓷智能化生产线达到84条。
五、县委县政府的扶持政策
1.先后出台了《加快黎川陶瓷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意见》《黎川陶瓷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设立了5000万元陶瓷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扶持产业发展。
2.加强县校合作,分别与景德镇陶瓷大学、东华理工大学共建了陶瓷产学研基地和黎川创新研究院,搭建产业服务平台,促进陶瓷产业转型升级。
①陶瓷产学研基地攻克耐热陶瓷原料关键技术,推出无锂配方,极大降低生产成本。
②引进“国家双千计划”人才闵永刚教授研究开发的陶瓷行业“石墨烯导热膜”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3.注重科技创新,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知识产权和行业标准建设。
①全县陶瓷行业共获得各项专利技术359项。
②康舒陶瓷、环球陶瓷获评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
③九州陶瓷入选全省科技创新示范企业。
④环球陶瓷获批省级日用耐热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日用陶瓷工业设计中心。
⑤京尚实业联合国家陶瓷检测重点实验室成功研发全国首个陶瓷炒锅企业标准。
六、陶瓷产业发展战略方向
下一步,县委、县政府将按照“做精耐热陶瓷、做优日用陶瓷、做活陶瓷文化创意、做强陶瓷配套和制造服务、培育壮大先进陶瓷”的总体思路,统筹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产业技术创新、产业数字化升级、产业提质增效、产业品牌力提升、产业文化筑基、产业人才引培“七大工程”,持续推动陶瓷产业高质量发展,力争产业能级、创新能级、开放能级大幅提升。
①产业结构优化。在继续抓好日用耐热陶瓷升级发展的同时,加快进军工业陶瓷和功能陶瓷,推动蜂窝蓄能陶瓷、新能源电池生产配套陶瓷材料等一批高端项目建成投产,延伸产业链条,优化产业结构。
②产业技术创新。加大创新投入,进一步完善陶瓷产业创新平台,深入开展耐热陶瓷新技术和其他陶瓷新材料的研发,努力提升黎川陶瓷产业竞争力。
③产业数字化升级。借数字经济发展的东风,依托5G+互联网技术,大力推进陶瓷企业数字化生产线全覆盖,高标准打造一批数字化陶瓷智能工厂。
④产业提质增效。一方面,在降成本上下功夫。引导陶瓷企业优化“无锂”配方,深入实施节能改造,进一步降低锂辉石和天然气用量等成本。另一方面,在提质量方面下功夫。在陶瓷行业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持续优化陶瓷产品生产工艺、导热性能,提高产品质量;同时,加快制定陶瓷行业团体标准,掌握行业话语权。
⑤产业品牌力提升。加强陶瓷区域品牌建设,大力推广陶瓷品牌IP形象,擦亮“中国陶瓷煲都”品牌。
⑥产业文化筑基。加强黎川陶瓷文化的挖掘、整理,学习借鉴故宫博物院和景德镇陶溪川的开展文化创意的经验,结合黎川实际,创作推出一批具有黎川特色、适应市场需求的陶瓷文创产品,提升产业内涵。
⑦产业人才引培。一方面,加强与景德镇陶瓷大学、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合作,柔性引进一批科研技术人才。另一方面,在县职业中学开设陶瓷专业班,培养一批本地产业技术工人,为黎川陶瓷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