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白狮 “跃” 入黎川校园 非遗传承生机盎然
在江西黎川,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黎川舞白狮,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走进校园,融入莘莘学子的生活,为古老的非遗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走进黎川县第二小学的操场,阳光洒满大地,一场别开生面的舞白狮教学活动正在热烈进行。舞狮师傅们身着传统服饰,动作刚劲有力,一招一式间尽显舞白狮的精髓。学生们则全神贯注地围在周围,眼神中闪烁着好奇与渴望的光芒。
“注意脚步,要稳,双手握住狮柄,动作再利落些!”舞狮师傅一边认真地纠正着学生们的姿势,一边亲自示范,脸上洋溢着耐心与鼓励。学生们认真地模仿着,有的在反复练习着基础的步伐,脚步虽略显稚嫩,但每一步都充满了力量;有的则尝试着与同伴配合,小心翼翼地舞动着那栩栩如生的白狮。随着不断地练习,他们逐渐找到了感觉,白狮在他们的操控下,时而昂首怒吼,威风凛凛;时而跳跃翻滚,灵动活泼,仿佛被赋予了新的生命。
黎川舞白狮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黎川县志》记载,其起源于元代,早在晚清时期就已在黎川大地盛行。它是黎川县日峰镇下桥村的一种民间灯彩,因下桥村坐落在县城的西北方,故又称“西方白狮”。在黎川流行的白狮、黄狮、黑狮、红狮四种狮子中,白狮以其王者之气独树一帜,极为罕见。其制作工艺精细,造型雄壮魁梧,动作舒展优美,刚柔相济。伴随着节奏多变的打击乐,白狮上下翻舞,气势磅礴,大有气吞山河之势。2014年,“黎川舞白狮”成功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黎川人民的骄傲。
近年来,黎川县为推动舞白狮等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措施,其中非遗进校园活动尤为突出,成为传承非遗文化的重要阵地。
走进校园,播撒传承种子
黎川县各中小学充分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因地制宜地开设非遗课程,将舞白狮纳入其中。2024年,非遗进校园“舞白狮”传习培训活动在黎川县第一小学正式开课。此次活动邀请了县文化馆的专业工作人员到校培训,培训为期一个学期,每周安排两课时。通过课堂讲解、现场传教、学生亲身体验等多种方式,让同学们能够零距离感受和了解舞白狮的历史由来和表演技巧。
在课堂上,孩子们从最初的手足无措,到逐渐掌握舞白狮的基本技巧,再到能够像模像样地舞上一段,每一个进步都凝聚着老师的心血和孩子们的努力。他们在学习中不仅掌握了一门技艺,更体会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心中种下了传承非遗文化的种子。
除了常规课程,黎川县还积极组织舞白狮表演进校园活动。在“六一”儿童节等重要节日期间,“舞白狮”队走进各中小学校,为同学们带来精彩绝伦的舞白狮表演。舞台上,白狮灵动的身姿、多变的动作,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和欢呼声。同学们不仅能够欣赏到舞白狮的精彩演出,还能有机会亲身体验,近距离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这种亲身体验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对非遗文化的浓厚兴趣,为非遗文化的传承找到了新的希望和动力。
多方支持,筑牢传承根基
为了确保舞白狮等非遗项目在校园中得到专业的传授,黎川县文化馆积极发挥引领作用,组织专业人员深入校园进行培训。同时,邀请舞白狮的非遗传承人、舞蹈专业人士等组成了一支强大的师资队伍。这些老师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的指导,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舞白狮的精髓。
政府部门高度重视非遗传承工作,设有专项经费用于支持舞白狮等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发展。这些经费不仅用于聘请优秀的师资,购置高质量的道具和设备,还为学生们参加相关活动提供了必要的保障。有了经费的支持,非遗进校园活动能够持续、稳定地开展,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触和学习非遗文化。
此外,黎川县还安排专人对舞白狮进行深入挖掘和整理,通过走访、调研、收集等方式,形成了全套的文字、图片、影像资料,并编辑成册。这些资料不仅成为学生了解舞白狮历史文化背景的重要窗口,也为他们学习舞白狮技巧提供了直观、丰富的参考,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融合发展,拓展传承路径
黎川县积极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让非遗为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赋能。在国家4A级景区明清古城,黎川县建立了非遗体验馆,馆内展出非遗展品70余件,开设了9项国家级、市级非遗体验项目。在这里,游客们可以近距离欣赏到精美的非遗展品,亲身体验非遗项目的魅力,感受黎川深厚的文化底蕴。
围绕舞白狮,黎川县还开发了一系列具备文化性、实用性的非遗文创产品,如“狮王闹春”“狮王护驾”主题的帆布包、鼠标、茶杯等。这些文创产品不仅设计精美,而且融入了舞白狮的文化元素,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通过这些文创产品,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了黎川舞白狮等非遗项目,进一步拓展了非遗文化的传播路径。
如今,黎川舞白狮等非遗项目通过校园里的传承与创新,以及与社会各方的融合发展,正焕发出新的活力。在新时代的舞台上,它们继续绽放光彩,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代代相传,生生不息。